第4部分(第2/4 頁)
市場體系,完善市場功能,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穩步發展貨幣市場、保險市場和期貨市場。健全金融市場的登記、託管、交易、清算系統。完善金融監管體制,強化資本充足率約束,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規範金融機構市場退出機制,建立相應的存款保險、投資者保護和保險保障制度。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完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逐步實現人民幣資本專案可兌換。維護金融穩定和金融安全。(26)推進現代市場體系建設。進一步打破行政性壟斷和地區封鎖,健全全國統一開放市場,推行現代流通方式。繼續發展土地、技術和勞動力等要素市場,規範發展各類中介組織,完善商品和要素價格形成機制。進一步整頓和規範市場秩序,堅決打擊製假售假、商業欺詐、偷逃騙稅和侵犯智慧財產權行為。以完善信貸、納稅、合同履約、產品質量的信用記錄為重點,加快建設社會信用體系,健全失信懲戒制度。(27)加快轉變對外貿易增長方式。積極發展對外貿易,最佳化進出口商品結構,著力提高對外貿易的質量和效益。擴大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控制高能耗、高汙染產品出口,鼓勵進口先進技術裝置和國內短缺資源,完善大宗商品進出口協調機制。繼續發展加工貿易,著重提高產業層次和加工深度,增強國內配套能力,促進國內產業升級。大力發展服務貿易,不斷提高層次和水平。完善公平貿易政策,健全外貿執行監控體系,增強處置貿易爭端能力,維護企業合法權益和國家利益。積極參與多邊貿易談判,推動區域和雙邊經濟合作,促進全球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
(28)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深化涉外經濟體制改革,完善促進生產要素跨境流動和最佳化配置的體制和政策。繼續積極有效利用外資,切實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加強對外資的產業和區域投向引導,促進國內產業最佳化升級。著重引進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高素質人才,做好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創新提高。繼續開放服務市場,有序承接國際現代服務業轉移。吸引外資能力較強的地區和開發區,要注重提高生產製造層次,並積極向研究開發、現代流通等領域拓展,充分發揮集聚和帶動效應。支援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按照國際通行規則到境外投資,鼓勵境外工程承包和勞務輸出,擴大互利合作和共同開發。完善對境外投資的協調機制和風險管理,加強對海外國有資產的監管。積極發展與周邊國家的經濟技術合作。在擴大對外開放中,切實維護國家經濟安全。
八、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
(29)加快科學技術創新和跨越。發展科技教育和壯大人才隊伍,是提升國家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科學技術發展,要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不斷增強企業創新能力,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需求出發,把能源、資源、環境、農業、資訊等關鍵領域的重大技術開發放在優先位置,按照有所為有所不為的要求,啟動一批重大專項,力爭取得重要突破。加強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究,在資訊、生命、空間、海洋、奈米及新材料等戰略領域超前部署,集中優勢力量,加大投入力度,增強科技和經濟持續發展的後勁。加強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實施若干重大科學工程,支撐科學技術創新。繼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調整最佳化科技結構,整合科技資源,加快建立現代科研院所制度,形成產學研相結合的有效機制。加強科學普及。繁榮和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積極推動理論創新,進一步發揮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促進作用。(30)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加快教育發展,是把我國巨大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的根本途徑。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知識和人才的需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加快教育結構調整,在全社會形成推進素質教育的良好環境。強化政府對義務教育的保障責任,普及和鞏固義務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擴大職業教育招生規模。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推進高水平大學和重點學科建設,增強高校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切實提高師資特別是農村師資水平。加大教育投入,建立有效的教育資助體系,發展現代遠端教育,促進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建設學習型社會。(31)加快推進人才強國戰略。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加強人力資源能力建設,實施人才培養工程,加強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三支隊伍建設,抓緊培養專業化高技能人才和農村實用人才。著力培養學科帶頭人,積極吸引海外高層次人才。繼續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以品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