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部分(第3/4 頁)
一些精明的西商們,看到商機,紛紛掮貨攜銀到這裡做生意。他們帶來了各種貨物,如五寨堡沒有地棉花、食鹽、布匹、茶葉、煤炭等物。他們或是撈一把就走,或是長期設店經營,置地建房,定居繁衍。
商賈們地紛紛到來,讓五寨堡市面更顯繁華。這些天,堡內的各條街上。不斷有各種布莊,藥店,餐館,日用地油糖雜貨等店鋪開業,近九月份時。每天都是鞭炮聲不斷。
而五寨堡越來越熱鬧,裡面商人云集,也吸引了許多各地的流民,還有五寨堡外的民戶們進五寨堡務工,各個糧行米鋪都需要大把的夥計,而這些夥計,總不可能都自己帶來吧,還不是要在五寨堡當地招聘?
很快。在堡內等待黃來福招募明年屯丁的堡內流民們。或是來五寨堡尋找機會地民戶們,紛紛被各商家所僱傭。由於商家們需要的人手眾多,只要肯幹活,就會有工作,一時間,五寨堡內幾乎找不到一個閒著的人。
這也吸引了更多的各鄉堡,村堡的人前來五寨堡尋找機會。
五寨堡大豐收。對於糧食的存貯。這點上,是黃來福關心的問題。這天,他就領著何副千戶,江百戶,楊百戶,劉百戶,王啟年等一干人巡視五寨堡內的軍貯糧倉。
這軍貯糧倉也是由五寨堡倉副使黃如鎮看管。五寨堡各個農場中的糧食大豐收後,暫時先放在五寨堡各個農場中地倉稟中,然後,將小麥經由專門的人員挑選分類,進行雜質處理後,再慢慢運進五寨堡內的糧倉內儲存,這樣,更顯得安全些。
不過由於糧食太多,也出現一個問題,就是五寨堡原來的軍貯糧倉不夠用了,需要再建幾個軍貯糧倉。從16號開始,五寨堡內便開始大力興建各種新的軍貯糧倉來。今天,黃來福來巡視,主要就是關心這個問題。
在屯丁們地努力下,各個新增糧倉的新建,還是快速的。不過黃來福又發現另一個問題。就是糧倉內關於各種蟲害的問題。蟲害,向來是各個糧倉的大敵,一般來說,此時沒什麼辦法,只能針對麥蛾等蛾類害蟲交配產卵時喜爬上糧面的習性,用竹掃帚撲殺了。
不過這種方法太慢,黃來福想起自己電腦中一個農業小知識,有一些後世關於民間防治蟲害的土辦法。
就是先在麥谷上面鋪兩層乾淨紙,把紙貼近容器四壁,然後把乾燥草木灰,石灰等適量混合堆滿紙面上,再加蓋封閉,該法可使麥谷儲存半年以上不變質,不生蟲。還有一個辦法,就是用一些大口瓶裡裝上白酒,瓶口用紗布紮緊,放在打掃乾淨的儲糧容器地底部,把曬乾揚淨地麥谷裝進去,封蓋後即可防蟲。。
黃來福把這二種方法說了,黃如鎮忙仔細地記了下來。
黃來福吩咐黃如鎮仔細看管糧倉,然後又帶著何副千戶,王啟年一干人,往堡外而去。
走在五寨堡的街上,眼見市井繁華,商賈雲集,將一個小小的五寨堡擠得滿滿的,各人都很高興,黃來福當然也是如此。眼前的這一切,也證明了他的觀點,只要農業發展了,交換的物品和原料多了,商業自然興盛,農業,才是一切地基礎啊。
經過大東街時,眼見這裡糧行雲集,米商們進進出出,黃來福敏銳地發現,由於五寨堡糧行地興旺,還帶動了其它一些副產業的發展,比如說以加工為主地碾米鋪坊。
有殼的小麥自然不能吃,小麥要脫殼,要加工成米麵,就需要椿米。以前五寨堡軍戶們的椿米過程,黃來福也有偶爾看到過,嗎呀,那簡直是太累了。
具體椿米方法就是,找一個石臼,用手舉一根木棍。木棍一頭是鐵片牙齒,一頭是石制,將麥子置於石臼內,一下一下舂,累個半死,才能將麥糠分離,多少搞些米麵吃。
而這些商賈們來五寨堡後,也多少帶來了一些“先進的科技文化”,碾坊就是一個,到目前為止。五寨堡內已經出現了五家碾坊,共同由一些糧行合資開辦。
這些碾坊所在的房屋較為寬大,裡面設定一個碾池,碾池上面再置一石滾,將一頭牛蒙上眼睛,沿著碾池無休止地拖著石滾轉動,石滾壓碾麥子後,就完成了加工。
這牛拉碾坊當然比人工椿米來得方便快捷多了,不過黃來福卻想起了後世地椿米水車。這種水車,黃來福小時候在老家就見過,是利用溪流帶動水車椿米,並不算什麼高科技。
這種椿米水車,自然又比牛拉碾坊好多了。反正五寨堡水資源豐富。正好可以在清漣河邊大建椿米水車。黃來福盤算著回去檢視電腦,是否電腦中有這種水車的圖紙。有的話,就吩咐劉總旗他們製作出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