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4/4 頁)
在作怪,“好奇心引導我們到處管閒事,虛榮心則
禁止我們留下懸而未決的問題。”
四個世紀以後,很多知名人士站出來為蒙田的話作證。1943年,IBM 公司
的董事長托馬斯·沃森胸有成竹地告訴人們:“我想,5臺計算機足以滿足整個世
界市場。”另一位無聲電影時代造就的富翁哈里·華納,在1927年堅信:“哪
一個傢伙願意聽到演員發出聲音?”而蒙田的同胞福煦元帥,這位法國高階軍事學
院院長,第一次世界大戰協約國軍總司令,對當時剛剛出現的飛機十分喜愛,他說:
“飛機是一種有趣的玩具,但毫無軍事價值。”
我知道能讓蒙田深感愉快的證詞遠遠不止這些。這些證人的錯誤並不是信口開
河,並不是不負責任地說一些自己不太瞭解的事物。他們所說的恰恰是他們最熟悉
的,無論是托馬斯·沃森,還是哈里·華納,或者是福煦元帥,都毫無疑問地擁有
著上述看法的權威。問題就出在這裡,權威往往是自負的開始,就像得意使人忘形
一樣,他們開始對未來發表看法了。而對他們來說,未來僅僅只是時間向前延伸而
已,除此之外他們對未來就一無所知了。就像1899年那位美國專利局的委員下
令拆除他的辦公室一樣,理由是“天底下發明得出來的東西都已經發明完了。”
有趣的是,他們所不知道的未來卻牢牢地記住了他們,使他們在各種不同語言
的報刊的夾縫裡,以笑料的方式獲得永生。
很多人喜歡說這樣一句話:不知道的事就不要說。這似乎是謹慎和謙虛的品質,
而且還時常被認為是一些成功的標誌。在發表看法時小心翼翼固然很好,問題是人
們如何判斷知道與不知道?事實上很少有人會對自己所不知道的事大加議論,人們
習慣於在自己知道的事物上發表不知道的看法,並且樂此不疲。這是不是知識帶來
的自信?
我有一位朋友,年輕時在大學學習西方哲學,現在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他有一
個十分有趣的看法,有一天他告訴了我,他說:“我的大腦就像是一口池塘,別人
的書就像是一塊石子;石子扔進池塘激起的是水波,而不會激起石子。”最後他這
樣說:“因此別人的知識在我腦子裡裝得再多,也是別人的,不會是我的。”
他的原話是用來抵擋當時老師的批評,在大學時他是一個不喜歡讀書的學生。
現在重溫他的看法時,除了有趣之外,也會使不少人信服,但是不能去經受太多的
反駁。
這位朋友的話倒是指出了這樣一個事實:那些輕易發表看法的人,很可能經常
將別人的知識誤解成是自己的,將過去的知識誤解成未來的。然後,這個世界上就
出現了層出不窮的笑話。
有一些聰明的看法,當它們被髮表時,常常是繞過了看法。就像那位希臘人,
他讓命運的看法來代替生活的看法;還有艾薩克· 辛格的哥哥,儘管這位失敗的
作家沒有能夠證明“只有事實不會陳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