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1/4 頁)
:
─
少年捉妖師
作者:盅魔
道教法器(感謝霍森布魯斯道友提供)
更新時間2011…11…8 17:41:02 字數:2533
道教法器是指道教儀式中所使用的各種用具。無論哪門哪派有儀式時都會使用法器,當然道教儀式道教法器也都離不開的。在儀式上使用的道教法器,主要是為了使儀式具有法力的效能,從而呈現出強烈的節奏感與莊嚴肅穆的宗教氣氛。所以,當道士們在開始儀式時,除了要注重壇場的香爐、供品等的擺設和道冠、道巾,身上的道服、道履等外,還要因應儀式所需使用各種法器,此等道教法器,或是辟邪驅魔的,或是以召神遣將的,或是以靖綏壇場的,或有用以節制經頌等。
木魚
又稱“木鼓”,俗稱“魚子”。形圓而刻做魚形,故號木魚。中間掏空,擊之作聲。通常放在經案的右手邊,以右手持木棰敲之。誦唸經文時配合經韻而使用,經文的每個字都要落在木魚的點子上。《無上秘要》:“木魚清磐,振醒塵寰。”
帝鍾
亦稱三清鈴、法鈴、法鍾,道士行儀時的法器。帝鐘有手柄,柄端稱“劍”,呈“山”字形,是道教三清的象徵,代表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帝鐘有降神、驅魔的作用。法師施法時以單手持柄搖動,其叮呤叮呤的聲音,意為“振動法鈴,神鬼鹹欽”。
磬
分為兩種。一種稱為“圓磬”,圓形而中空,銅製或鐵製,一種稱為“扁磬”,又叫“玉磬”,形似曲尺,曲角120°,玉石製成。道場上多用前一種,通常放在經案的左手邊。磬的主要作用是通報神靈,也可以消災解厄。平時道教徒或香客進殿朝拜,殿主在其抬頭起身之時擊磬。道場誦經時配合科儀,也要擊磬磐。
引磬
又名“手磬”。形小如碗狀,銅製,器底隆起之頂端,附有木柄,以便攜持。木柄有繩,連一鐵桿或銅杆。道眾在醮壇朝拜或“轉天尊”時,持而鳴之,用以引導道眾,故名“引磬”。
法印
一般為木製、銅製或玉製。印面上刻著具有道教含義的文字,甚至有的還刻著完全符式化的圖案,印鈕一般是獅子或其他避邪獸。道教自從祖天師張道陵開始傳有法印,沿襲至今。法印是道教奏達天庭的公印,也是行使神力的法物。《洞玄經》:“法印照處,魅邪滅亡。”
法劍
又名“寶劍”、“令劍”、“七星劍”。在鋼鐵鍛制的劍身兩面,各鑲有青銅製的北斗七星圖樣,靠近劍柄處有龍、符的圖案。道教認為寶劍是斬妖誅魔的強力法器,張天師的家傳寶物即為寶劍及天師印。通常劍身單薄的七星劍是以兩把並握使用,有時也可分持兩手,又稱“雙劍”或“合劍”。也有一種是在劍身上刻有符咒的木劍,多半使用可以避邪的桃木雕制,又稱“桃劍”。道士在行法時,也有拿菜刀代替法劍者。
令牌
又名“雷令”、“五雷牌”。為圓頂平底之木牌。側面邊圍刻有二十八宿的名稱。上圓下方的形狀,象徵天地。令牌是道士差遣神靈的神聖法器,有辟邪的作用,也可用於差遣雷神。令牌的形狀與圖案並不完全一致,如有的刻有龍或寶劍,有的刻有“五雷號令”、“總召萬神”等。《道書援神契》:“周禮,牙璋以起軍旅,漢銅虎符上圓下方,刻五牙文若垂露狀,背文作一坐虎形,銘其旁曰:如古牙璋作虎符。今召將用令牌,此法也。”
甘露碗
又稱“水盂”、“水碗”或“清水碗”。在道場上用來盛裝法水(又稱”甘露”)。古為竹製品,今多為黃銅製。其器如茶杯狀,口略大,杯子周圍繪有”五嶽真形圖”。但也有飯碗狀的水盂,口略窄。道場上的高功,常以左手持盂,右手拿著楊柳枝(或用塑膠樹枝代替),沾取盂中的聖水,遍酒醮壇以示淨場,《靈寶濟度金書》:“楊枝灑淨業垢,解除塵穢於無形。”有時象徵普施甘露,濟度亡魂,《太上全真晚壇功課經》:“甘露流潤,遍灑空玄,拔度沉溺,不滯寒淵。”
鎮壇木
又名“震壇木”、“奉旨”、“淨板”等。為略呈長方體之木塊。頂面稍有隆起,底面平坦,以漆塗成紅色。正面刻有“萬神鹹聽”四字,兩端刻有乾坤、坎離四卦。在道場進行中,鎮壇木被置於桌上,由高功配合科儀使用。道士專行法術時,也用來拍擊桌面,威嚇惡鬼邪魔。
令旗
為高功在醮壇發號施令的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