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部分(第4/4 頁)
這不是他要考慮的問題,他只需要問便好了。
背誦助語詞,會讓人頭腦發漲。夏侯劍的提問,正好讓他停了下來。
作為一名引導者,最好的方法便是給個目標,然後便什麼都不管,這是最佳。
可是寧採臣萬萬沒想到的是,單是一個“道是無情卻有情”的無情劍,這夏侯劍便理解不了。
他根本不知道什麼才算是既無情又有情。
好吧,這真的很鬧心。既無情又有情,還真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的清。
而且至高境也實在是不好準確描述,特別是那無人達到,只存於小說中的噫想。
想了一下,寧採臣覺得還是給他些提示好了。
一開始,他是為了避免太具體的東西,以免妨礙了武的衍化,但是現在看來,太空泛了,也是個問題。
寧採臣說:“對劍道,我理解不多,但是還是知道劍道三個階段的。”
寧採臣這一說,夏侯劍立即雙目放光,彷彿是看到絕世好劍似的。
這目光看多了,寧採臣可以忽視了。“1。手中有劍,心中無劍。練武(劍)者的第一境界,是注重招式而多過於意境,用劍者過於注重形式而無法將自身與劍法融會貫通。手中雖握劍,而心中的‘劍’(意境)尚未成形,貌合神離,只達到'舞劍'而無法達到'御劍'的程度。”
“2。手中無劍,心中有劍。練武(劍)者的第二境界,注重意境而不假於形式。到了這個境界,劍(技)與招(式)早已瞭然於胸,劍隨意動,收發自如。此時寶劍已於持劍者渾然一體,不分彼此,達到了'御劍'這一練劍者的高層境界。
還有另一種說法:達到此境界者,可將萬物‘轉化’為自己手中之‘劍’。路邊的一根木棍、一個野草、甚至石頭均可用劍法轉化為‘劍’,用來退敵。”
“3。手中無劍,心中無劍。練武(劍)者的最後境界,萬物歸源。前面兩重境界以劍技為主,而最後的最後則是開悟得'道'。劍,自創以來是用來傷人、殺人。而這最後的一重境界,恰好點破了‘陰陽調和,物極必反’的道理,將一切迴歸本源。”
後世的解釋拿來充數,寧採臣也是迫不得已。他雖有養吾劍法,但他從來都不是劍客,只是用來養胸中之氣。
養氣的劍和技道的劍是不同的。這就像強身健體的武功和除妖滅魔的武功同樣截然不同一樣。
夏侯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