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部分(第2/4 頁)
要做的,別看著現在把農民軍的威脅給解除了,蒙古諸部佔據的河套地區也將會被再徵回來,建奴也被打的不敢來攻了,有了一個安穩的內部和外部環境了。但大明的糧食還是不夠,這小冰河帶來的負面影響還在持續穩定地增長著。雖然不斷的從外國進口糧食。但很可惜,這一船船的,可不是萬噸巨輪,量可是小的可憐的。連著海上、陸路上的人吃馬嚼,最後到了地頭,那就是十不剩三了。
沒有足夠的糧食,整個國家的經濟都將受到嚴重的威脅。不別的,就是
改良玉米、番薯等作物的事情,徐光啟已經安排人在做了,但那是遠水解不了近渴,沒有十幾年的功夫不斷的改良種子,根本沒有可能達到那種畝產多少多少的效果。
而研究化肥的工作也是一樣,宋應星推薦的人也不可能一下子就研究透了。這次朱由校就下命令把試驗田分成數百份,用窮舉法試驗。在大江南北各個地方試驗,把土地裡的物質都分細了,往各個莊稼裡投放,這樣可比在一時一地,慢慢騰騰的來可要強得多了。不過也得在夏收之時有一些成績吧。
而現在需要的就是改良多年來的耕種傳統,面朝黃土背朝天,那樣的刀耕火種的方式已經綿續了幾千年。這個時候是應該改一改了。其實現在已經出現了‘坐而用力;往來自如’的生產方式,用繩索牽引的代耕架,是將用於轆轤的絞關用於犁的牽引。還有北方的露鋤,南方則出現了塍鏟、蟲梳和除蟲滑車等。還有用。反映了傳統的農業jīng耕細作程度愈來愈高,現在朱由校給徐光啟的任務是製造出播種機、收割機這類的工具。
這個東西製造起來並不是多麼的困難,雖然沒有拖拉機這樣的神器,但還是有馬、牛這樣的畜力可以使用的。在朱由校的吩咐之下,現在求極宮的主要科研專案就是這些農具了。
在大堂裡看著工匠們一正在反覆的研製,朱由校一個門外漢也提不出什麼有效的辦法,只能是乾著急,農具加工的工藝流程,他是從來沒有經歷過,就算是看到什麼聯合收割機之類的,也是想不到一丁點的有用之處,只能是走馬觀花的看了一遍。然後悄悄的走了,正如他悄悄的來。
徐光啟告訴他,經過了一個月的努力,在不斷的失敗之中,也積累了不少的經驗,春天的時候,初步成果應該會出來的。
這倒很讓朱由校期待,農用工具一旦製造出來,並在大明普及開來,那人類抵抗自然的力量就會更進一步。
靠天吃飯,這個字眼極大的體現了人類在自然面前的弱小,在朱由校看來,這點不僅僅指各種各樣的天氣,還包括地理環境、氣候、土地等自然條件,大明的人類除了適從、忍受之外,改變的方法真的是太少太少了。人類的歷史其實就是一個與天斗的歷史,從原始人開始,這個過程就一直沒有停止過。所以學會了製造弓箭來打獵、學會了養殖、學會了耕種,學會了造水利、、、、、、但漫長的歷史走到了明朝,人類仍然還是被動的,並沒有積極與天鬥,比如農具,明朝的農具仍然用著東漢時期的東西,改進的很少很少。這就是與天鬥爭勇氣太少太少了,在改進農具方面雖然歷朝歷代都有個名字不錯的‘農機局’,但卻沒有絲毫的作用,在農具發展上所用的jīng力更是無限接近於零。反而儒家的學在不斷的翻著花樣費力不老少,自己就是要改變這一現狀。這大明從此以後,有越來越強的改變環境,對抗自然的能力,第一步就從農具入吧。
而下一個竟然是孔明燈了,飛天的是人類一直的願望或者是夢想,這點無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自己沒本領實現,就把這個責任用到了神仙的身上,所以傳中的神仙都是騰雲駕霧、什麼一個筋斗十萬八千里、嫦娥奔月等等,都是一種美好的想象而已。
朱由校沒有造個飛機的本領,真正能夠實現離開地面的工具那就只能是熱汽球了。這件事情一原理,那就不值錢了,徐光啟自己就提議把孔明燈往大了做,就這樣不斷的實驗,一步步的把孔明燈放大,現在終於可以把人帶離五丈高的地面了,好在是繫著繩子的,沒被風吹跑,否則的話,安全係數就不好了。
朱由校提了一些建議,這東西可是好東西,研究好了,別的用處就不了,單單的一個軍事用途就大了了。接著研究,只要能升空百丈,航程十里,能把阻擊弩帶上,那就達到了初步的要求。
現在的熱汽球的動力完全來自煤炭的燃燒,只有向上的能力,沒有向前的能力。除了藉助於風力之外沒有別的辦法,所以這個要求實在是太高了。技術上的不足可以不斷的摸索,不要急於求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