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部分(第1/4 頁)
“皇上,建奴,本就是善於、、、、、、”
“報,東廠急報。”孫承宗正想說著,卻被這一聲打斷了。
“念”
“啟奏皇上:建奴已與聯合兀良哈、科爾沁等蒙古部,欲聚集十萬精兵於喇爾沁部落,可能沿長城西進,方向目標不明。”
“報,山海關趙率教總兵急報。”
“念。”這還剛剛聽完東廠的,山海關的又來了。這個時間一直是光報的高峰期,如此下去堵車是肯定的了。
“啟奏皇上:臣最近偵得建奴此段時間密切與蒙古諸部來往,接觸頻繁,感事有蹊蹺,經查發現,在蒙古內部也是不斷的調兵,故特向皇上稟告。”
“孫老師,兩份光報都聽了,說說意見吧。”
“皇上,如今建奴正在朝鮮作戰,西部的林丹已經遷走,本不會再有戰事,南方已經在打了,除漢陽受阻外,一直都是節節勝利。那就只能是對付大明瞭,所以情報的分析是正確的。蒙古一直和建奴走的很近,如此的兵馬調動、、、、、、皇上,莫不是毛文龍以前所奏的建奴欲道蒙古?”孫承宗既象是給皇上獻策又好象是自言自語,但越說越是驚心。
“孫老師莫急,看地圖。”蒙古人兵馬調動,建奴思動,朱由校不象孫承宗有什麼懷疑的,立刻就知道這是建奴借道蒙古打算入關的準備,只是不知道放棄了山海關之後,建奴到底會選擇哪裡入關而已,如果和歷史上一樣,那喜峰口也會是建奴的目標。
“孫老師看,從山海關向西北方向,一直沿山海關往西,有如喜峰口、古北口,馬水口、 倒馬關、九門口、老龍頭、董家口、劉家口、馬蘭關、新開口、插箭嶺關、金山嶺、獨石口等這許多的關口,到了平谷、密雲之後,更是關口眾多,如若建奴有了蒙古之利,這些關口好象都有可能被其扣入。”這就是大明依靠長城的一大弊病,雖然在牆內活的是和平安逸。但一旦被敵人入關,那就是一場浩劫,因為長城之內,幾乎是不設防的。
“皇上,邊牆的確是相當的長,若被建奴扣入,後果的確是不堪設想,目前唯有緊防死守,密切監視了。”看著地圖之上如此長的邊牆,孫承宗也沒辦法判斷出建奴將會從哪裡入關,這需要更多的東西才能判斷的出。
“目前也只好如此了,傳令東廠動用情報組織務必摸清建奴動向。”盯著喜峰口這個地名,朱由校不用問都知道這是建奴第一次入關的位置。只是這一次首先是時間上不對了,首先是自己提前的和林丹大戰,給建奴掃清了西進的道路,使他們有時間和精力提前入關。(未完待續。。)
第452章千里急行
其次,今時不同往日,不會有遼東的袁崇煥前來救援了,當然應該被袁督師正法的毛文龍也在建奴的後方,這些都是歷史改變的。袁不來了,那毛是不是能有所作為,也不好說。
但行軍的距離太遠了,從大同到北京,和北京到喜峰口距離差不了多少,大概有一千二三百里遠,最快的速度趕過去,也得七八天時間。
而自己所派錦衣衛是駐守山海關和薊門兩處的,山海關的當然就是駐守在了山海關關內。而薊門的整個防區卻是相當的長,是整個京師長城的邊防,所以只能是駐守在了薊門的駐地——三屯營,那裡離喜峰口的位置倒是相當的近,幾十裡地而已。
如果只是防一下,讓建奴從喜峰口入不了關,那太簡單了,把錦衣衛派過去,支援一下,基本沒有任何問題。但若十萬人也如林丹一樣,沿著長城走,然後找個關口來個榆林一戰的翻版,那大明的損失可就大了。所以想拒敵,就必須是痛殲建奴一回,而且是用他們一直為傲的野戰。那就需要自己帶兵前去,想到了這裡說: “傳旨岱海的何可綱率天應軍、錦衣衛一萬五千人,接旨後火速回到大同。”打仗沒有兵是不行的,大同的淨軍只有六千人左右,怎麼夠用?先不管別的什麼戰策戰術的,拉過來隊伍再說。
“是”!
“傳旨孫化元、畢懋康、杜永明,制好的戰車等、火槍、六千淨軍、四千天應軍、一萬一千錦衣衛的羽絨服不必往大同送了。留京待旨。”戰車已經是改良版的了,如今有了火槍,相當來說神弩用的的確是少了許多,並且在車頂部位,用豎盾擋著,還能有個合適的槍架,並不比神弩麻煩。
火槍的生產從第天的三百支,正在不斷的參加數量,朱由校也沒有太奢望,現在比起洋務運動開始。造那漢陽造的時候。產量參加了好幾倍了,慢慢提高吧。
而羽絨服這個沒出世的東西的確得拿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