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部分(第3/4 頁)
你說說看?”
杜茵的學問雖然只是一般般,但幾句詩還是難不倒她的,可如今姜梓丞還在席上,她究竟要選哪一首詩,才能讓姜梓丞得到一些共鳴呢?杜茵擰這帕子想了又想,才從席上站起身來,望著天空一輪皎皎明月,輕聲唸了起來:“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客行雖雲樂,不如早旋歸。出戶獨彷徨,愁思當告誰!引領還入房,淚下沾裳衣。”
劉七巧聽杜茵唸完這一首詩,整個人都覺得不好了,雖然這首詩的主旨是將遊子客居異鄉,望月思鄉的,可是這字裡行間的形容,怎麼看思的都不是鄉,而是藏在她心裡的那個人。
杜茵唸完,臉上的神色卻是平淡無奇的,只繼續道:“我才疏學淺,記不得幾首古詩,只這一首平時在書上瞧見過,便記了下來。”
這會兒杜二老爺的臉上已是閃過一絲嘆息了,女大不中留大約就是杜茵如今的情況了。他抬起頭,正好瞧見坐在自己對面的姜梓丞,正神情木然的端著手中的酒杯,不知道是要飲還是要放。杜二老爺清了清嗓子道:“茵丫頭這一首也不錯,不過未免平鋪直敘了一些。”
劉七巧聽杜二老爺這麼說,也鬆了一口氣,杜二老爺到底是疼杜茵的,即使這樣,也不忍心多說她一句,看來他對姜家少爺也確實是滿意的。
杜茵見杜二老爺沒有生氣,也只低下頭,臉上神色淡淡的坐了下來。
杜二老爺點評完了,一時氣氛就有些沉悶了。杜芊便只笑著道:“老太太還沒聽我的呢,我平常功課也是不好的,這詠月的詩還真想不起幾首來,倒是姨娘小時候教過我一首她們家鄉的民謠,不如我念了給大家聽聽。”杜芊只說著,便深吸一口,饒有介事的唸了起來:“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
只就這短短的幾句話,劉七巧卻彷彿被觸動了一般,抬頭定定的看著眼杜芊,十三歲的姑娘,嘴角彎彎、眼神靈動,說話的時候眉飛色舞,卻分明沒有半點的矯揉造作在裡面。
這一首詩實在太熟悉了,如果說這是一首家鄉民謠,那麼這首詩,的確能稱得上所有穿越者的家鄉民謠了。
“芊丫頭這民謠倒是有意思,韻律也好,又簡單易懂,一聽就是一個會作詩的人寫出來的東西。”杜老太太也忍不住誇讚了一句。
一想起杜老太太對詩仙李白的評價是:一個會作詩的,劉七巧就差點兒要被憋出內傷來了。只強忍著笑,湊到坐在自己左手邊的杜芊耳朵旁,小聲道:“三姑娘的民謠倒是通俗易懂的很,我小時候也學過一首民謠,不知道花姨娘教過你沒有?”
“大嫂子,你們鄉下也有人學民謠嗎?”杜芊顯然也很感興趣,劉七巧點了點頭,又壓低了聲問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一首民謠,你姨娘教過你嗎?”
杜芊只驚喜的點了點頭,抬起眉毛又多看了一眼劉七巧,也小聲回道:“怪不得我娘說,大嫂你是她得老鄉呢,只是我聽說大嫂就是京郊人士,我娘卻是山西人,怎麼會是老鄉呢?”
這會兒連劉七巧也不知道怎麼回她了,只瞧著嘴角小道:“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你年紀小自然不懂。”
杜芊只皺了皺眉頭,鬱悶道:“大嫂不過也就比我年長兩歲而已。”
劉七巧裝出一副長嫂的模樣,只一本正經道:“我比你大兩歲,便可以及笄成婚,你卻還只能待字閨中,所以即便只是一兩歲,有時候也是很關鍵性的。”
劉七巧這會兒也總算明白了,當日在太醫院,杜二老爺為什麼會說她像自己的小花了。只可惜,跟她一樣從現代來的小花,卻最終做了杜二老爺的小妾,連堂堂正正坐在席面上和家人吃一頓團圓飯的機會都沒有。劉七巧打定了主意,明天就算是再忙,也要抽空去拜見一下杜二老爺的四位侍妾了。
宴席撤了之後,又換上了瓜果茶盤,聽香水榭就建在荷花池的邊上,離去年姜梓歆投河的地方不過兩三丈遠。因為是建在了池塘邊上,所以朝水裡伸出去有一丈寬的地方,這裡的水是有些深的。
“我們還是去對面那邊放河燈的好,今年水淺,這邊的堤岸倒是顯得有些高了。”杜茵率先站了起來,朝另外兩位姑娘看了一眼,繼續道:“你們不去嗎?我今兒才讓小丫鬟們把對面的小水橋給打掃了一下,站在那邊放河燈正好呢。”
杜苡杜芊平常都以杜茵馬首是瞻,便都起身對自己的丫鬟道:“去房裡把花燈送到對岸的水橋那邊去吧,我們和大姐姐先過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