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部分(第1/4 頁)
容富態安詳,只是兩道法令紋,將她的嘴角略向下扯,流露出一絲不怒自威的神態。一身秋香底暗金織錦緞襦裙,外罩石青色妝花緞繡平金鶴雲紋大袖,這一身打扮的隆重程度並不次於長安的誥命封君,自然也顯示了對涵因的重視。
索氏在武威本地雖然是大族,跟隴西李氏卻沒法相提並論,索氏族人雖然跟姑臧大房多有聯姻,但能成為長房宗婦的也只有這一位,涵因之前打探到的訊息說,若不是當時長房老太爺元配夫人范陽盧氏嫁過來不到兩年便去世了,後來他又在弱冠之年重病一場,眼瞅活不了了,家裡人急著為他沖喜,只有索氏這位姑娘八字合適才決定娶了她為續絃。這位太夫人也當真是好命,李家娶了她為長媳之後,李老太爺竟然奇蹟般的轉好了。後來,太夫人一舉得男,生下了李家的嫡長孫,也就是現在的族長,地位終於鞏固了下來。
不知道是本性如此,還是因門第自卑,太夫人最是重禮,平日也不苟言笑,對兒媳、下人要求頗嚴。
涵因為一品誥命,太夫人要向涵因見禮,但涵因搶先一步行晚輩禮,嘴裡說著:“侄媳給伯母問安。”涵因今天特地沒有穿誥命服色,穿了一條八幅鴉青色地暗花勾雲紋大羅裙,外罩絳色緞三色紅花蝶大袖,頭上是綴錦閣整套的蝶戲雙花點翠頭面,並加寶鈿九枚,端莊中透出華貴之美,既不像誥命服色那般公事公辦一般,寶鈿的數量又點明瞭一品誥命的身份。
長房太夫人側身避過,又給涵因回禮,笑道:“老身一介布衣,怎麼敢受鄭國夫人的禮。”
涵因忙上去扶住太夫人行禮,笑道:“今日拜訪,是同宗家人相見,伯母若執意行禮,實在是折殺涵因了。”
太夫人忙笑呵呵的說道:“鄭國夫人太客氣了。”
“請太夫人把涵因當自家晚輩看待,叫奴家小字即可。”涵因笑道。
涵因所做的一套都是最標準的世家禮儀,太夫人的眼睛在她身上轉了又轉,彷彿想要挑出哪怕一點不合禮儀之處,但卻是徒勞。經過兩世的訓練,禮儀這種東西已經滲入到涵因的一舉一動之中,毫無刻意和做作。太夫人見挑不出什麼毛病,也收回了目光,一邊應著涵因的寒暄,一邊向涵因介紹自己的幾個兒媳婦,一共五人。涵因跟他們一一見禮,太夫人只有一個嫡出的長子,其餘皆是庶子。
長房大夫人是范陽盧氏,二夫人是武威索氏,太夫人的親侄女,三夫人也姓王,家也在太原,卻並非“五姓”的太原晉陽王氏,而是烏丸王氏,族地在幷州祁縣,別看離得不遠,地位卻是雲泥之別,她家在士族中僅是末流,據三房夫人崔如君說,她是幾年前在此上任的姑臧縣令王敬玄的長女,當年隨父親在任上,過世的老太爺覺得其父有風骨,便給自己的庶子定下了這門親事。四夫人是鄭家小十房的庶女,可惜涵因回滎陽多是跟嫡支打交道,庶支裡面唯一熟悉的就是曾給她家搗亂的小十一房,因此跟她家也不併熟識。五夫人是弘農楊氏。
長房的幾位妯娌,除了盧氏三十有餘,其餘幾個都是二十多歲,正是如花朵綻放般的年紀,但她們一水兒的打扮都以深色為主,頭上飾以珠玉,卻沒有人梳時下貴婦人們最流行的高髻甚至墮馬髻,雖然衣料華貴,細看之下暗紋提花繁複精細,飾物也是不摻雜色質地純淨的和田玉、或者飽滿圓潤的南珠,但看著卻多少顯得沉穩有餘,明豔不足。
涵因有些感嘆,嫁入這種數百年的世家長房,人人覺得這是無比風光的美事,誰又知道為了這數朝閥閱的體面,媳婦們要受多少規矩的約束。
大隋胡漢相雜,民風開放,涼州西域商旅來往不絕,更是要比河南、河北更加少了拘束,偏隴西李氏以“五姓七望”的山東士族自居,生怕其他六望嘲笑他家地處邊陲,失了中華正朔的根本,因此要求子弟媳婦愈發嚴格,對男子的要求體現在儒學家風上,對女子的要求就是這些內院規矩了,涵因在這裡感受到的氣氛,比鄭家長房還要沉悶肅穆。(未完待續)
正文 第三百六十一章 伸手
涵因和長房幾個媳婦一一見過禮之後,被太夫人請到上座。太夫人又叫小輩們前來拜見客人。來的都是未嫁的女孩子,和七歲以下的男孩,長房嚴格遵守男女七歲不同席的規矩,不管嫡子、庶子,到了七歲都必須搬到外院去開蒙讀書,不在自己母親身邊養著,只早晚過來給長輩問安。涵因早已準備好了見面禮相贈。
幾個女孩都是斂神屏氣,規規矩矩的跟涵因行禮,接了見面禮便安安靜靜的站在自己的母親身後。一個個都低眉順眼的,一言不發,也看不出來各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