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第2/4 頁)
淑妃接過來,看到裡面打著“三槐堂”的印記,正是自家太原王氏專門定做的首飾,便道:“你哪來的這個。”
“不知怎的到了皇上手裡,皇上讓奴才找正主呢,故而奴才過來問問娘娘,可看著眼熟?皇上最近心情沉悶,奴才們的日子也不好過,淑妃娘娘向來最懂皇上的心思,為皇上分憂,便是體恤奴才們了。”劉勝並不回答淑妃的問題,仍然是一副諂媚的笑臉。
淑妃也不追問,她知道這必是皇帝的意思,卻不能宣之於口,所以藉著這些人來傳達。這些日子進宮的王家人只有王徵,這簪子又打著“三槐堂”的標記,皇上見過徵兒
淑妃挑挑眉,臉上綻出笑容:“為皇上分憂是我的責任,公公盡心盡力服侍皇上,也是對我的忠心。”轉過頭對著大宮女說:“賞。”
“奴才告退。”劉勝滿面堆笑接過銀封,退了出去,饒是炎炎夏日,他的背上還是竄上一股冷氣,想起在淑妃眼底一閃而逝的刻毒,他打了個冷戰,加快了步伐。
過了許久,淑妃的笑容還一直停在臉上,那個貼身大宮女和老媽媽知道她的性情,心裡越是惱怒臉上越是笑意融融,忙過來勸她。
淑妃卻擺擺手,示意他們不要說話,徑自站了起來,突然哈哈大笑起來:“哈哈哈哈王家嫡長女,這會真是他們嫡親的閨女了,我倒想看看哥哥嫂嫂的表情哈哈哈哈”直笑的喘不過起來,倒在榻上,眼淚止不住的落下來。哭了一陣,漸漸停了下來。吩咐人準備筆墨,她想了想直接給父親寫了信,並隨信附上那支簪子,叫人直接送往太原王家。
正文 第二十九章 禮聘
淑妃禁足還沒有幾天,皇后認為“孝王抄寫百遍金剛經為太皇太后祈福,純孝之情令人感佩,亦表其悔悟之心至誠”,因此提前解除了對她的懲罰,招她過去,褒獎了孝王幾句。之後皇后就開始說起皇上今年又取消了採選的事。
“之前皇上要勵精圖治,減少擾民,這些年國庫連年豐裕,充實**之事也該按舊例實行了。”淑妃素來喜歡賣巧,此時也作出一副賢淑樣子順著皇后的話音往下說。
皇后皺著眉嘆了口氣:“話雖如此,皇上從小失母,多虧長公主照顧撫育,名分雖為姐弟,情狀卻似母子,皇上恨不能服喪三年,才被勸住,此時提這個,豈不是”
陪著皇后的老媽媽卻突然插嘴說:“充裕**,向來有禮聘、採選、進獻三種途徑,既然娘娘有所顧慮,不如查訪一德才兼備的名門淑媛,只這一人也不妨了皇上的哀思之情,也不會擾民,豈不兩全。”這老媽媽也是皇后的心腹,伺候多年,頗得看中,固而也有這個資格插話。
皇后一聽,撫掌笑道:“果然是媽媽的老成之見,很是穩妥。”又想了想,對淑妃說:“太原王氏素來是鐘鼎之家,家學深厚亦是書香之族,不知淑妃族中可有好的人選?”
淑妃心中冷笑,這就來了,皇上果然好算計。忙作思索狀:“我入宮已13載,見過的家人有限,只是前些日子我那侄女入宮來見我,倒是出落成了個大姑娘。”
王氏是大族,縱然當初王家長房老爺子致仕,王家幾乎沒有高品的官員在朝,但是低品和京兆的地方官員還是有些的,皇后本以為她會提這些人家的女兒,又或者從王氏太原本家族中挑選女子,結果淑妃竟舉薦了王家正牌的長房嫡長女,心思一動,想起那天孝王的事來,原來皇上果然上心了,暗自冷笑一聲,憑怎麼上心,只要是王家的姑娘就好。
她臉上露出放心的笑容,說道:“早就聽說淑妃的侄女是極好的,賢孝才德之名揚於長安貴媛之中,上次她進宮我就想見見呢,只是身上不爽利,沒有得見,甚是可惜呢。若她進宮必然是不差的。只是不知是否婚配。”
“上次入宮並沒聽嫂嫂提過,皇后娘娘是否要宣她入宮來瞧瞧。”淑妃滿面笑容。
“不必了,淑妃舉薦的人怎麼會有差呢。即是如此,你把她的生辰八字給我,我且讓欽天監算過,再向皇上請示,便可下旨禮聘了。你也跟家裡知會一聲。”
如皇帝所料,皇后果然來了。
他看著這位一直陪他走過風風雨雨的妻子,她的姿態依然是那樣端莊賢淑,溫婉大度,只是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她也學會了費盡心機、耍弄權術,記得自己第一次見到她的時候,她還是一個柔弱的小女孩,義正詞嚴的向封家討要被無理佔去的土地。那時他就發誓要保護她一輩子,想起過往這些年的經歷,他一直覺得自己實踐了承諾,可是看著皇后訓練得恰到好處的笑容,不知為什麼他會沒來由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