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2/4 頁)
給窮人。傳說吃了這粥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人們又把它叫做‘佛粥’。有的寺院之間還互贈粥品,以示廣結善緣。宋朝大詩人蘇東坡還留下了‘今朝佛粥更相饋’的名句自然是還有更加動人的一個傳說,我還是留給町子接著說吧。要不然,都給我一個人說完了,怕是她今兒個只有聞粥的份兒了。”
小町的自尊心受了點兒打擊,卻又真是不懂得多少“臘八粥”的典故。噘著嘴嘟囔起來:
“姐姐真臭美!誰希罕你可憐我待會兒‘聞粥’啊,等我想想,興許能想起些比你還好的說詞兒呢!”
秋姍見小町還不領情,也就不客氣了:“小時候我聽我媽說,民間相傳朱元璋小時候為地主家放牧,過著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那年,正是臘月初八這一天,他在野外放了一天羊,到晚上還沒有吃上一頓像樣的飯菜,又冷又餓。突然間,他發現一隻長得肥肥的大田鼠慌慌忙忙鑽進一個鼠洞。朱元璋就用樹枝掏了掏,竟從洞中掏了一大把五穀雜糧,有小米、玉米、花生、紅豆自然,這是田鼠的冬儲口糧。他將這些雜糧撿柴火搭灶煮成粥,吃起來美味可口。朱元璋做了皇帝后,還念念不忘自己少時親自煮食過的“雜糧粥”。於是命御膳堂如法熬製,欽定此粥為‘臘八粥’。御廚在粥中另加入芡實、蓮子、桂花、果仁、小棗使臘八粥格外香甜可口。後來,臘八粥流傳到民間,直到今天”
夫人被秋姍的故事說得眉開眼笑了:“有趣,有趣。好,今天,我家的臘八粥,秋姍姑娘管飽。”
情急之下,小町也趕緊開了口:“我小時候呀,在城郊姑奶奶家住過。外婆告訴我說,咱老北平有句俗話,叫‘送信兒的臘八粥’。意思就是農曆臘月初八喝的這臘八粥,是早早兒把過年的信兒送到家家戶戶。從這以後,過年的心氣兒也越來越濃,太平年景一直能延續到元宵節。姑奶奶還教我唱過一首民謠——‘老婆老婆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過幾天,裡裡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舊房,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宵,大年初一去拜年。’姑奶奶還讓我把臘八粥塗在院兒裡的棗樹上,說是棗樹‘吃’了臘八粥,來年也能結出更多更甜的果子。還說:‘臘八不喝粥,明年會更窮。’可是,臘八過後,討債的也就上門了”
小町突然為自己的發言感到有點兒自卑,臉上露出了窘迫的表情,話聲也戛然而止。
不想錢夫人卻啟齒笑了起來:“不錯、不錯、正經不錯!咱們小町子,果然是也有自己的好說詞兒哩。可惜呀,你們兩個姑娘說來說去,這臘八粥總是跟個‘窮’字掰不開。還是讓你們媽媽說一個來聽聽”
紫姨故意怯怯地說:“要是我今兒個也講不出個好故事,編不來個好說詞兒呢?”
誰知她話音未落,兩個幸災樂禍的丫頭就異口同聲地叫起來:“聞粥!”
把個朱雨馨逗得,差點笑岔了氣兒。
紫姨到底是塊“老薑”,一旦開口,那故事便立刻吸引了所有人:“臘月初八食粥這民間習俗,最早來源於東漢佛教傳入中國的時候。據說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在得道成佛之前,曾遊遍了印度的名山大川,艱苦修行,探求人生真諦。有一天,他走到了印度的摩揭陀國。這裡土地荒涼,人煙稀少。又累又餓的釋迦牟尼,終於體力不支暈倒在尼連河畔。這時,一位善良的牧羊少女恰好經過,急忙將自己隨身所帶的乾糧拿出來,用泉水煮成稀粥後,一口一口地餵給釋迦牟尼。少女煮的粥無非是幾天來家裡吃剩下的各種黏米、苞谷和豆類混合在一起的雜色糧食,裡面還有牧羊女從附近山上採來的各種乾果。這對於多日米水未曾沾牙的釋迦牟尼來說,真可謂是美味甘露!他霎時恢復了元氣,接著就到尼連河裡洗了個痛快澡,頓覺全身更加舒適。然後,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靜坐沉思,於農歷十二月八日這一天——得道成佛。從此,每到臘月初八,群僧集會,誦經演法,還用仿效牧羊女那雜糧米豆乾果熬成的臘八粥敬佛,以示紀念”
小町不管深淺地大發感慨:“敢情咱們中國的臘八粥,原來還是外國的舶來品啊?!”
兩句話又把院長夫人給逗得捧腹大笑:“小町子啊,你這丫頭怎麼不給我做女兒?我看你媽疼的,就是你這副沒心沒肺的小樣兒!不過,紫姨講的可是臘八粥諸多掌故中,最經典的段子了。看來,今兒個八成倒是我,要落得個‘聞粥’的份兒啦——”
紫姨說:“可說來說去,我也是還沒有把這臘八粥,跟個‘窮’字掰開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