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第3/4 頁)
行,過目不忘,可是他更知道小太子對於研究的熱情。實在沒想到,小太子會把這個和他的研究完全不搭邊的法律條文,也都給記住了。
“恩,差不多吧。” 嘟嘟記住的也相當於是他記住的吧?
“律法關係重大,皇阿瑪希望他們可以早一天完成修訂。這樣,胤礽你口述,皇阿瑪給你去翰林院找來幾個寫字速度快的官員幫你寫。”
“每天抽個半個時辰的時間就好。正好你下個月就正式進學了,皇阿瑪本來就想給你設立一個詹士府,就把他們都放到詹士府吧,平時也能給你幫幫忙,做些寫寫畫畫的事情。” 康熙皇帝有點迫不及待。
律法,那是皇帝實行君權的最大最傳統的表現形式之一。比如歷代帝王都很看重的每年秋天的“秋審”,“朝審”大典,就是體現帝王“君權神授”,“替天行道”,代替上天和為帝王自己“市恩”“好生之德”的非常隆重的一個典禮。
後世的二十世紀,研究華夏傳統法律的學者們都認為,秋審和朝審這個制度經歷幾個朝代,到了大清時期幾乎是完全成熟了,它在思想上既集中體現了“天地人合一”的治國理念,對於君君臣臣的皇權統治的深刻影響,更是突出了人們對自然,對刑獄之事相當的敬畏和謹慎以待的心理。
從《禮記月令》中有關“秋冬行刑”的經典記載,到漢唐的“秋決之制”,再到前朝和大清現在的秋審和朝審,基本就可以看出華夏兩千年來日益成熟的傳統法律框架。
因為“春耕夏種,秋收冬藏”,所以要在“秋冬行刑”。 因為“人命關天”,所以“秋審衡情”,在天理,國法,人情三者之間謹慎權衡,尋求一致,以最大的公平做到“替天行道”。
第50章 火器30
順治皇帝和康熙皇帝作為兩位有作為的皇帝; 又處在滿人剛剛入主中原的時期,著急於穩定他們的皇權統治; 當然更是非常的重視這一年一次的的“秋審”和“朝審”大典。
每年的秋冬時分,霜降前後; 天…安…門前,九卿,詹事,科道的大臣們彙集,和皇帝一起研究判定全國各地的重大案件,和在監候斬的囚犯們的案子。
歷時十多天甚至更久,一直等到大清國境內; 最遠地區的囚犯也被押解到京,稽核完畢,才算是結束。
最後刑部將判定了死刑的囚犯名單整理出來; 送給皇帝審閱,皇帝再次的表示一次“實在不忍於心”後; 在群臣的勸慰下; 用硃筆挨個把這些名字勾了。
拿到皇帝的硃批後; 刑部就把這些囚犯,都拉到宣武門的菜市口,斬首示眾; “替天行道”和宣揚君威。
只是大清因為“平定三藩”的連年內戰,南方被戰火波及的一些地區幾乎是民不聊生,體制全無; 又哪還有官員在秋天按時的解押犯人進京?
於是,這幾次…天…安…門前的“秋審”和“朝審”,大典,也就一年比一年的簡化了起來。
最近前線的清軍有了京城送過去的新式火器加持,氣勢如虹,發回來的奏報上都是好訊息,說已經打到了昆明,吳三桂勢力的腹地,戰爭馬上就要全面結束,比預計中的時間提前了大半年。
大清國境內尤其遭受戰爭破壞的地區,今年就可以開始休養生息,重建秩序,恢復生產。已經有幾個大臣就完善“秋審”和“朝審”的事情上了奏摺。 康熙皇帝可不是要著急《大清律》的修訂進展嗎?
小太子剛剛走神讓嘟嘟翻閱了一下資料,看到康熙皇帝一直到駕崩也沒有等到《大清律》的修訂完成,就有點同情自己的皇阿瑪。
又看到在公元十九世紀的時候,華夏文人士族因為西方法律體系的衝擊,幾乎是全盤否定了這套沿用兩千年的傳統法律體系的積極意義,就心有慼慼焉。
“謝謝皇阿瑪。兒臣確實是需要翰林院的官員們的幫助,目前在寫《春夏秋服裝匯總》 ,也需要皇阿瑪安排翰林院的官員們幫忙給書寫整理。”
“兒臣本打算每天都寫一點出來的,可是實在是時間不太夠,如果能早日完成,也是了了兒臣一樁心事。”
“讓皇阿瑪的翰林院狀元們書寫整理,再讓內務府武英殿印刷個幾百本,最後還要皇阿瑪的大內侍衛們給抬著,都送到倭黑家裡去?” 康熙皇帝停下腳步,瞪著小太子。
雖然阿茹娜上輩子是他兒子不假,可是這輩子她已經是倭黑家的閨女了。現在最疼愛的兒子這麼胳膊肘往外拐,就有點兒氣不過。
“皇阿瑪,正是如此,兒臣早先答應了阿茹娜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