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部分(第1/4 頁)
方孝孺對“崗前培訓”四個字百思不得其解,朱高熾解釋道:“其實父皇的意思就是讓大人教教他們為官之道,讓他們儘快適應官場,好讓他們上任。”
方孝孺難得點點頭,表示受教,第一次沒有跟朱棣唱反調,盡心盡力的教導那二十八位學子。
三個月後,朱棣去翰林院檢查成果,卻是大失所望。
倒不是說這些孩子書念得不好,方孝孺、解縉教出來的學生,學問能有不好的嗎?但問題的關鍵就是,他們念得太好了。好到朱棣覺得他們除了讀書好像就啥也不會了。這可不是個好現象。畢竟這些官員以後要面對的可都是天下民生的大事,光會念書怎麼行?
於是,咱們偉大的皇帝陛下當即做了個偉大的決定——把這二十八宿以及其他翰林院的學子都發配到軍營裡去充軍。
所有的人,除了朱高熾,都表示雲裡霧裡,不明白朱棣到底唱的是哪出。方孝孺、解縉雖然也有疑問,但暫時都不敢開口。因為他們拿不準是不是因為自己的教育方式出了問題,讓朱棣不滿意。
於是,那群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肩不能抗,手不能提的文弱書生們,在完全不明所以的情況下被趕去了軍營。而且,朱棣還專門讓對部下最為嚴厲的張玉和最沒有章法的朱能親自進行訓練,並特別下旨讓他們住最差的營帳,吃最糙的食物。
又過了三個月,朱棣收到張玉的奏疏,說“差不多了”,然後朱棣將那些年輕人召了回來,卻依然沒有安排職務,而是將他們放到了工部。
工部是專門掌管各項朝廷和地方的各項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以及交通等事宜的,朱棣讓他們去工部,可不是當官管人的,而是讓工部尚書給他們安排“勞工”的活兒,砌房子,運木頭,扛沙袋,搬石頭,什麼活兒累做什麼,什麼活兒髒做什麼,而且吃穿用度還得跟其他民工一起。
一晃又是三個月過去了,工部尚書也上了個奏疏,說“可以了”。朱棣覺得還是不夠,又讓那幫孩子去守城門,沒有輪值的,就在應天城內巡視。
如此來來回回折騰了大半年,方孝孺、解縉實在看不下去了,上了好幾次奏摺,可朱棣都不理不睬。這種事方孝孺也找不了茬兒,因為每次朱棣都會笑眯眯的跟他說,自己是在為帝國培養德才兼備,文武雙全,真正能為國為民的官員。
瞧瞧,這頂大帽子多重啊,方孝孺難道還能說培養“德才兼備,文武雙全,真正能為國為民的官員”不對?而對於這件事,朱高熾是跟朱棣站在統一戰線的。他也認為那幫只會吟詩作對,寫些八股文章的學子應該經受一下這樣的磨練,才能真正瞭解國計民生,真正體察民情,以後上任才能夠真正為國盡忠,為民請命。
於是,在他們的堅持下,方孝孺也只能繼續看著自己那幫可愛的學生遭受“折磨”。
很快到了年尾,朱棣終於將在各個工作崗位上“實習”了一遍的學子們召了回來,在文華殿再次進行了一次考核。而這一次,這些學子們在談到國計民生的問題時,跟以前大不一樣,簡直就是脫胎換骨。經過了強而有力的訓練,也見到了社會最底層的民工,更瞭解了天下百姓的生活。說話的時候所引據的也不再是什麼古籍經典,而是這段時間的所見所聞,他們能夠清楚的知道百姓需要什麼,朝廷應該怎麼做,而自己如果上任,該做些什麼。
朱棣很滿意,朱高熾也很滿意,連方孝孺、解縉都很滿意。他們到現在才明白,原來人才還可以這樣培養。不由得對朱棣的方式讚不絕口。
而朱棣在自豪高興的同時,也總算是能夠放心的把這些自己親自調*教的學子們放到官場中去。據史料記載,這二十八宿,有一大半成為了永樂、洪熙、宣德三朝元老,個個清正廉潔,忠君愛民。
在大量招賢納才選拔文官的同時,朱棣也不忘武將的提拔,以及兵士的訓練。畢竟文能治國,武能安邦。那個時代,一個帝國的強大,最重要的絕對是體現在軍事力量上。裝備精良的武器,運籌帷幄的統帥,驍勇善戰的將士,所向披靡的軍隊。振臂一揮,千軍萬馬,足以橫掃千鈞,傲視天下,讓萬國臣服。
朱高熾知道,歷史上那個遠邁漢唐,氣勢恢弘的永樂盛世正一步步朝自己走來。
作者有話要說:“日月昭昭,唯吾大明。”寫了這麼久,我終於寫出我這篇文標題的含義了灑淚!話說親們是不是嗅到了結局的味道?咩哈哈哈哈好吧,如果親們這麼想,估計離離要讓乃們失望了,因為還有很多事沒有寫,暫時還結不了。話說下章還得小虐一下咳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