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2/4 頁)
再說老三晉王朱棡,他跟朱樉可不一樣。朱樉有點蠢,而朱棡是太聰明瞭。這裡的聰明可沒有一點諷刺的意思,他是真的很聰明,從小就深得朱元璋喜愛。但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性格乖張,行為放肆,對部屬隨從殘暴狠絕,兩句話不對可能就會遭致一頓毒打,下屬雖然敢怒不敢言,但背地裡都對他恨之入骨。
於是,剛到封地不久就被人告發心懷異眸,試圖奪嫡。朱元璋龍顏大怒,將他招回京城一番痛斥,差點將他打入天牢。據說後來又是太子朱標在朱元璋面前長跪不起,幫朱棡求情,才避免了一場災難。但至此,這個朱元璋最喜愛的兒子在自己心中的地位便一落千丈,自然儲位跟他也沒什麼關係。
但朱棣不同。雖然因為自己在應天時光芒外露,遭到過父親的猜忌,但至從馬皇后提點之後他便有所收斂,朱元璋也再沒有對他有任何不滿。而且因為他分封北平以來,吏治清明,為人謙和,愛兵親民,屢建戰功,朱元璋對他是越來越滿意。上個月生擒了乃兒不花之後,朱元璋甚至還專程告詔天下:“靖沙漠者燕王,朕從此再無北顧之憂!”
從朱元璋的言語之中可以看得出來,他對現在的朱棣,那是讚賞有佳的。所以如果道衍所說屬實,太子果真出事,朱棣很有可能成為皇儲的最新人選。
但朱棣同時也知道,自己並不是唯一的人選。
太子朱標為人寬厚,恭慎仁和,在諸兄弟面前也的確有大哥的風度,就算明知各位弟弟都懷有奪嫡之心,也從未為難,還屢次幫諸位弟弟說好話,打圓場,朱棣對這一點其實也是很欽佩的。而朱元璋對朱標這個兒子,那更是疼愛。
在古代帝位世襲的制度中,傳嫡傳長。也就是說,繼承皇位,首先要是嫡親,再者要是長子。而且按照傳統制度,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兄終弟及,一種是父死子繼。但兄終弟及是建立在兄長沒有子嗣的情況下的,可朱標有一個兒子朱允炆,年滿十六,正好成年。
朱允炆聰明好學,孝順聽話,完全繼承了朱標的宅心仁厚,溫文爾雅,朱元璋對這個長孫那也是喜歡的不得了。加上他對朱標的喜愛再轉移到孫子身上,還真分不出來朱棣跟朱允炆的分量誰更重一些。
於是,這才是朱棣皺眉的真正原因。
而且這其中還有些蕪雜之事,說不清,道不明。
第二十一章、太子駕薨
話說朱棣聽到道衍的話,心中猶如巨石入海,激起千層巨浪。加上想到過去一些蕪雜之事,心中鬱郁。而道衍愣是看出了他的心思,出聲詢問:“王爺有疑慮?”
朱棣回過神來,彎起唇角一笑:“先生神機妙算,不妨猜猜本王的疑慮為何?”
道衍笑而不語,指尖浸入茶中,沾溼了在桌面上寫下兩個字,朱棣起身上前,看了一眼,也以手指沾了茶水在旁邊寫下兩個字,道衍看後,抬手將桌面抹淨,與朱棣相視而笑。
朱棣嘆了口氣:“先生果真是神算。”
“神算與否在心不在人,目前的局勢下,王爺心中所想並不難猜。”
“那先生可有解法?”
“需要什麼解法?”道衍反問他。
朱棣愣了愣,半晌之後才明白過來,遂恭手行禮:“多謝先生提點。”
“哈哈哈”道衍搖搖頭,“王爺是有大智慧的人,一點則通,貧僧豈敢擔提點二字。”
“可這關鍵時候,還是要靠先生點撥那麼一下的。”
道衍說得沒錯,需要什麼解法?這只是一個機會,但並不意味著這就是結果。如果他將這個機會看得過重,萬一機會不屬於他,他必定輸得慘烈。但只要放開心懷,不將此次機會看做是機會,以平常心待之,自然無需任何解法。反正,不管朱元璋最後立誰為太子,對他來說都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因為沒有人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可以和朱標媲美,自然好對付得多。
這麼一想,朱棣倒也豁然開朗起來。
只是道衍適時又點了他一句:“早做準備亦是有必要的,畢竟可以省去許多麻煩。”
“這個本王明白。”他從來不打沒有準備的仗。
道衍點點頭,從椅子上站起來:“既如此,貧僧就先告辭了。”說完話瞥了朱棣一眼,假咳了兩聲,再開口時竟不似剛才的正經,“千萬別留和尚我吃飯,和尚見不得王爺打回來那些獵物,貧僧得回去替他們超度超度。阿彌陀佛!”
朱棣扶了扶額角,臉上寫滿了 “又來了” 三個大字。這老傢伙一談完正事,嘴臉就開始變成這副老頑童的模樣,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