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部分(第3/4 頁)
備不錯,對棗林是個補充,而且,其地盤在北新市郊區,位置好比位於臨河縣的棗林好得多。
八七年以來棗林廠的發展是非常好的。與陶氏合資後的暖氣片廠在八七年末改名為棗林建材公司,在郭凱慶的領導下堅決走專業化路線,將研發新產品置於首要位置,做了詳細的市場調研,黃河以北的大城市走了十二個,開發新型暖氣片總計有四十種之多。同時在陶氏的注資下改造生產線,增加產能和自動化程度,特別引入了質量體系的概念。總計二十八個大學生和搞過企管的人才被招入和派入棗林建材。
八八年是打基礎的一年,各種型號材質效能的暖氣片陸續上市,果然功夫不負苦心人,至八八年底,不僅奪回了北新市場,使得棗林建材在北新的市場佔有率達到85%,而且在陶氏的幫助下進入了北陽市場,陶氏包建的二座高檔酒店、八八年為十二中承建的一座教學樓用的都是棗林的暖氣片。今年一季度棗林建材公司(原棗林暖氣片廠)銷售收入達到驚人的1200萬,利潤265萬。創歷史最高。
魏國祿相信董事會會批准對新義的收購。老魏對企業的擴張有著農民式的喜愛,就像有錢後蓋房子一樣,越多越好。唯一令老魏擔心的是時機問題,有關榮飛將整合旗下的幾家企業的傳言一直在流傳,榮飛雖然不是棗林建材董事會的成員,其影響力足以一言否決老魏的提議。而且,榮飛是陶氏的控股方,雖未正式出任陶氏的董事長,但現任董事長陶莉莉請求換帥的聲音一直在陶氏流傳,已經和陶氏上層很熟悉的他不止一次聽到過這種傳言,沒人認為不合適,榮飛實際上已經入主陶氏董事會,最近的董事會議都是榮飛主持,他有陶莉莉的授權書,而陶莉莉乾脆不出席會議。
酒席快結束的時候,韓慕容提議老魏在北陽住幾天,陶氏的董事會何時召開要見了榮總再定,他從香港回來還沒跟大家見面呢,不曉得他的時間安排。韓慕容兼任董事會秘書,召集會議本是他的職責。老魏只能等。
魏國祿從韻舒園出來與郭凱慶分手了,老郭當然要回家,魏國祿卻沒地方去。他每次來北陽都住花園酒店,他在酒店有簽字權,一切的消費都可以算在棗林建材賬上,每季度結賬一次。花園酒店目前仍算是陶氏的產業,不過董事會已經確定,從明年起,花園酒店將劃歸榮誠美食集團。
躺在花園酒店的標間裡,老魏將郭凱慶撰寫的報告再看了一遍,心裡美滋滋的。從八二年籌備暖氣片廠,至今已有七年多的時光,細數這七年時光,又可以分為三個階段,起伏順逆像一個馬鞍,經歷了最初的一帆風順到經營陷入困境再到起死回生登上一個新高度。
老魏不後悔將棗林廠——就像自己的兒子一樣的廠子交給了外人。這兩年老魏覺得自己有脫胎換骨的進步,對榮飛所說的企業運作的內在規律有了嶄新的認識。對企業制度文化一套之前根本不懂的東西初窺門徑。如果沒有與陶氏的合資,棗林廠的死亡是遲早的事,就像新義廠一樣。
就算你懂得生產一代儲存一代研製一代,你也不懂行業發展的大勢,你也不懂人才是企業興衰成敗的關鍵!老魏不知道為什麼榮飛那麼年輕便懂得那麼多的東西,為什麼榮飛看人那麼準。現在他只是希望棗林廠,哦,應當叫棗林建材公司早日被榮飛整合進他的集團,搭上這艘大船乘風破浪前進。
這三年裡榮飛去過棗林三次,每年一次,每次都和老魏深談,對榮飛的抱負老魏算是比較瞭解了,也嘗試著按照榮飛描述的生活去生活,包括列出固定比例的利潤去改變環境,就是對棗林鎮的公益事業去投資,包括修繕學校,硬化街道,將自來水引入家庭,最後一件是為棗林八十歲以上的老人設立生活費制度,每位老人可以每月從棗林建材領取二十元的生活費。每月的支出不過數千元,但老魏在鄉親們面前的面子大了去了。之前那些指責老魏將廠子讓給外人的言論終於無影無蹤。
魏國祿對每次與榮飛的交談都記憶深刻。從第一次認識榮飛便是如此。最近一次交流是在八八年的春節,榮飛陪母親回棗林看望外祖母。老魏正滿足於棗林建材八八年的輝煌,雄心勃勃於造福桑梓。榮飛與其深談了農村的改造問題。
“企業出資捐贈是可以的,一定要清楚該怎麼做,做公益可以,扶貧則不可。修學校,修路,都屬於公益專案,企業做做也就罷了。至於致富棗林,那是政府的事。其實學校道路的修繕也是政府的事,企業該做的就是照章納稅。”
魏國祿在失去對棗林廠的經營權後,很在意為家鄉做些實事。八八年夏天捐資30萬翻修了棗林小學,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