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部分(第2/4 頁)
丁盤嶺朝她招手:“來,颯颯,你過來看一下。”
易颯拉了把宗杭,兩個人一起過去。
視線盡頭處,有個黑黝黝的洞,不算小,比城市的井蓋口還大些,被周圍的夜光一襯托,愈加陰森暗黑。
湊上前去,還能感受到氣流的上衝,只不過強度漸弱,地開門時最剛猛的那一下子,應該已經過去了。
丁磧站在洞邊,正拿著強力手電往下照,這種手電,往常照個兩三百米沒問題的,但這洞像是能“吃”光,手電光下去幾十米,就沒亮度了。
又有人折了根照明棒下去,一樣的結果,連響聲都沒聽上。
丁盤嶺皺著眉頭問丁長盛:“我們的絞繩有多長?”
“一捆一百二十米,至少帶了二十捆,可以拼接,長度應該沒問題。”
丁盤嶺嗯了一聲:“把電滑輪拖過來,先安排個人下去看看。”
這話一出,原本窸窣低語的人群更安靜了,甚至有不少人,不易察覺地往後退了退。
情況未明的,又有九六年的陰霾在先,誰也不想先做那個吃螃蟹的人。
易颯總覺得不太對勁,她上前一步,拽了拽丁盤嶺的袖口,壓低聲音:“盤嶺叔,我們不到,它不開門,我們剛到,就開了,你不覺得,巧了點嗎?”
丁盤嶺笑了笑:“也許,它在等我們來呢。”
說著,目光看似不經意地落在了丁磧身上。
丁磧愣了一下,旋即反應過來,上前一步,說了句:“我下吧。”
☆、第104章 11
一番忙碌之後; 半為方便行事; 半為掩人耳目; 原地的經幡拆除,搭起了一個大的軍綠色帆布帳篷,大部分人都被安排在外策應; 裡頭只留重要的幾個,外加操作機械的、記錄現場資料的。
改裝後的小型滑輪吊機也推了進來; 丁磧穿上特製的揹帶,背後的掛環和滑輪上的吊鉤相扣; 就可以藉助機械的力量下降或者上升了——社會進步還是有好處的; 用不著像當年的姜射護那樣只憑手腳攀爬。
不過為了保險起見,他還是戴上了腳蹬和手攀。
由於洞深不可測,屆時手電光、哨聲或者搖晃繩子這些手段可能都沒效果,丁盤嶺和丁磧對了手錶,約定半個小時為限,半個小時之後; 就會往上提拉。
一切準備就緒,丁磧雙手撐住洞口邊緣; 正準備把身子探下去,丁盤嶺叫住他:“等會。”
然後讓負責記錄影像資料的人過來,手持攝像機的鏡頭對準丁磧:“誰也不敢說下頭是什麼情況; 萬一有危險,保險起見,你有什麼話要留嗎?”
這話一出; 帳篷裡立時靜了不少。
丁磧一愣,然後笑了笑,說了句:“我不至於那麼點背吧。”
他沒話交代,丁盤嶺也就不再強求,一揮手,吊機開始往下放繩。
幾個人目送丁磧的身體晃晃悠悠下綴,沒過多久,就看不見了。
只餘等待。
有人送了摺疊的帆布椅和軍大衣進來,易颯裹著軍大衣,窩進帆布椅子裡,注意力一直不集中:時而聽外頭風聲呼嘯,時而看丁盤嶺在洞邊踱步。
記錄影像資料的人暫停攝像,趴在洞邊拿量尺測量直徑,還細心取了撮泥壤塞進封口袋裡,滑輪吊機發出吱呀的輕響,一根吊繩放到盡頭,就馬上再接一根。
差不多二十分鐘左右時,接到第七根,操作吊機的小夥子瞥了一眼計重儀表,脫口說了句:“沒力了!”
這意味著,要麼是觸地到底了,要麼是掛在繩端的人沒了。
氣氛驟然緊張,丁盤嶺看了眼手錶:“按照原計劃,三十分鐘回拉。”
三十分鐘一到,吊機反向運作,計重儀表又有了資料,但這並不意味著平安,有很多種可能,比如人還在、人還在卻死了,或者掛在繩端的並不是丁磧,而是別的什麼東西。
所以丁長盛點了幾個精壯的小夥子進來,手裡持刀握棍的,守在洞口周遭,又讓人拿了兩爿鐵網架,這東西邊緣處有鉤齒,兩爿拼接成一個,既不妨礙吊繩執行,又把洞口網罩住了——有這兩項措施,基本可以避免下頭竄上怪東西來傷人這種意外了。
宗杭看得目不轉睛的,覺得人生處處皆學問,三姓的很多安排,的確是縝密。
上拉比下綴沒快多少,過了很久,下頭才有搖晃的手電光打上來,裹挾著丁磧的聲音:“我沒事,還是我。”
丁盤嶺長舒了口氣,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