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部分(第3/4 頁)
山……”
一群人哈哈大笑:“講經說法!軍隊裡也要講經說法!”
難不成叫“講經部”、“說法部”?
最後討論決定,就簡單粗暴的叫“傳令司”,負責一切理論和實踐方面的對內宣傳。其實具體細節也用不著發明創造,所謂“得人心者得天下”,那些滿腹詩書的文人肚子裡,早就裝著一籮筐的史料典故,指引著一群目不識丁的土匪,慢慢的開展思想建設工作。
過去的思想建設工作進行得十分隨意。主要是吳用負責,哪裡有人不滿,就去哪兒講一通“替天行道”,直到把人說服了為止。
而眼下聯軍擴大,思想綱領也不止“替天行道”這一條。於是“傳令司”裡招募了幾十個口齒伶俐的各地好漢,把新制定好的規章綱領,用平實可信的語言傳達到軍中每個角落。
比如:
“不許再提'奪鳥位'!尤其是當著個岳飛的面兒!咱們這是去兵諫,兵諫,懂不?……不一樣,當然不一樣,總之是替天行道……”
“不……不是跪皇帝!大夥兒這麼想:清了君側,不就是把皇帝變成光桿將軍了麼?再說了,咱們是要殺貪官的啊!”
“人家明教兄弟晨禱吃素的時候不許笑話,影響團結!……”
“對外自稱是義軍!凡是洩密的,一律砍頭!……”
“乳製品的十六種好處,背熟沒有?……”
總體由蕭讓蕭秀才負責。這人筆下龍蛇煙花,無論多糙的道理,都能給寫出子曰詩云的可信感來。
明教那邊也做了相似的工作。譬如明教教眾恨官入骨,在江南時,若遇到了貪官壞官,綁架虐殺是家常便飯。此時為了大局,也就必須有所收斂,嚴加管束。
至於統一戰線的“統戰部”,潘嫂子負責總排程,而具體的細緻活計,理所當然讓吳學究來發光發熱。名字也改成了更為淺顯易懂的“聚義司”。自從梁山上聚義廳改成忠義堂,大夥時隔良久,終於重新聽到“聚義”兩個字,嗟嘆不已。
“聚義司”主要負責將所有可團結的人團結到一起……不光包括聯軍內部的梁山、明教、岳家軍,更包括廣大國土上那些各行其是的有生力量。潘小園監督著,抄寫釋出了幾章紅標頭檔案,旨在避免因背景、語言、文化、政見而引起的同室操戈。
準備完畢,即刻出發。聯軍分撥兩萬防守幽州。幽州雖然局勢不穩,但自為虎狼之隘,扼守華北咽喉,況且天高皇帝遠,官兵不敢來,已經被聯軍慢慢經營起色,這個“根據地”不能放棄。
至於留守的人選,武松略一沉吟,試探問道:“呼延將軍……”
老將呼延灼應聲站出,笑道:“你不用問了。駐守邊關,衛國抗敵,正合我意!我這把老骨頭,還是不怕再會幾次金兵韃子的!”
大夥肅然起敬。都知道幽州軍情險惡,誰留下,誰就相當於半條命提前獻給了國家。
楊志也站出來:“灑家留下。”
身為三代將門之後,五侯楊令公之孫,楊志對於“殺去東京”的偉大目標,跟風喊過兩句,其實熱情並不太高;平生第一願望,便是把一身本事賣與國家,邊庭上一槍一刀,博個封妻廕子,光宗耀祖。之前落草水泊,實屬情非得已;此時把守國門,也算是多年的夙願完成了一丁點。
另外幾位前軍官……關勝、孫立、索超……均是一個打算。毫無二話,接下了這個艱鉅的任務。如此,幽州留守五名將領、兩萬精兵,也算是有了八分的保障。
再派兩個韓民毅手下的降兵,快馬加鞭去臨近的保定軍、河間府報個捷,宣稱幽州城已經成功防守,眼下安全無憂……這麼做,一是騙朝廷定時來運送糧草補給,二是穩住朝廷,不讓“幽州割據”的訊息傳出去。當然這些降兵也不是單獨出發,身邊都惡狠狠的跟著聯軍的“保鏢”,確保他們傳遞了正確的資訊。
其餘人眾輕裝收拾,繞過熱鬧州縣,低調前行。起先離開梁山之時,不少好漢將家眷安置鄉下,此時路過山東邊界,順帶將一些人接到隊伍裡……都知道此去一番,要麼成功,要麼北方土地淪為敵手,自家老小跟著大軍,更安全些。
一路上果然如明教所料,各州縣雖有軍兵防禦,都是老弱虛冒,又怕金兵,鮮少有敢出城的。
行來一路,屢見民生困苦。尤其是被金兵劫掠過的地方,或是傳聞金兵要至,被地方官府放棄的地方,只見一片片良田沃土都荒著無人耕種,野狗在雜草中出沒,殘破的農具無人維護,棄在荒野當中。甚至偶有看到浮土間的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