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部分(第1/4 頁)
臉上P了兩朵紅雲,看著居然怪萌怪萌的。
嚴易用自己的微博小號yan123悄咪咪把這些表情包都儲存到了本地,暗自欣賞。
新任網紅張媽那張魔性的哈哈哈大笑圖,也已被做成了gif,到處流傳。
食園預約小程式的名單,一夜之間就從三個月直接排到了半年後,而且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持續增長。
一晚上時間,連盼就漲了十多萬的粉,全是活的,不是殭屍粉也不是機器人那種。
而這,還僅僅只是開始。
隨著《中華有味》在網上大爆,各大衛視紛紛重金購買版權,一時間,似乎隨意走到哪兒都能聽見《中華有味》標誌性的木揚琴清脆的敲擊聲,還有佟文華老先生醇厚如酒的京味配音。
網上也在放,電視裡也在播。
年輕人在看,家裡的老人們也愛看。
美食一物,本就不分階層,古往今來,雅俗共賞。
學生、打工族、白領、農民工,上至國家領導人,下至普通小老百姓,似乎都在看這個片子。
大家見面第一句話已經不是“吃了沒?”而是改成“看了《中華有味》沒?”
這種狂熱的風潮愈演愈熱,一發不可收拾,直接形成了一股風向,直接帶動了全國各地民間小吃的復興,甚至把很多宅在家裡不願意動的年輕人拉出了家門,不要小覷,這真的就是吃的力量。
——恐怕從來沒有哪個國家的民眾對吃如此執著,恐怕又從來沒有哪個人像汪令雪這樣,這麼懂中國人,這麼懂中國人的胃。
所有在《中華有味》裡出現過的店鋪,迅速都被各個吃貨們佔領,一時之間,只要是在《中華有味》上閃過一個鏡頭的小店,不管位置多麼偏,地方多麼難找,總會有人循香而來。
而那些沒有定點地方或店鋪的美食,譬如袁子晉老鄉給他帶來的“炸胡椒”這種兩湖小吃,則迅速風靡全國,一時間,這普普通通的鄉野小菜,已經搖身一變,變成新的國民美食,登堂入室,受人追捧。
影視作品的宣傳力度,實在是遠遠超過了文字的影響力。
從前汪令雪那之筆,只能把人寫餓寫饞了,如今他女兒汪可可承其衣缽,可謂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滿屏的熱氣、鮮香、鹹辣、清甜,似乎都能透過螢幕,直戳人的味蕾。
更不用說汪老在這部片子後面所隱藏的深深的人文關懷。
汪令雪出身富貴,家境殷實,但是他本性卻十分散漫,很喜歡四處遊歷,因此結交了不少好友,三教九流的人都有,或許是因為這獨一無二的閱歷,使得他主策的《中華有味》帶上了一股揮之不去的人文關懷。
何為吃?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
不論是連盼閉園又開園,對食物所表現出的尊重、對食材的精心挑選;還是返鄉的年輕人循著父輩的經驗,起早貪黑經營屬於自己的小麵館;還是那些在大城市打拼,終日只能吃外賣的蟻族們;這裡的每一個主人公,都在努力生活著,並且也在努力經營著屬於自己的一日三餐。
這是真正屬於普通老百姓的紀錄片,有艱辛,也有無奈,但更多的還是努力和希望。
什麼是生活?
說到底不過是一日三餐,老婆孩子熱炕頭罷了。
有了這個,再難也沒那麼難了。
連老太太和連大爺看了這個片子都是唏噓不已,心裡頭至此也徹底打消了讓連盼放下食園,迴歸家庭的打算。
隨著《中華有味》風靡全國,攝製組緊接著又製作了《中華有味》的英文版,這下《中華有味》不單是國內火,跟著直接火到全球去了。
油管上好多老外紛紛表示對紀錄片裡神奇的中華美食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說要組團來中國看看,見識神奇的料理之國。
網友們紛紛翻牆留言:“料理什麼的,不存在!我們都是大碗喝酒,大口吃肉!”
不知何時起,網上還悄悄興起了一個留言,說連盼本是御廚之後,她家有一本祖傳的宮廷食譜,只要拿到這本食譜,就可以做出和她一樣美味的食物,網上天天都有人到連盼微博下面打卡留言,說求菜譜一觀。連盼看了簡直哭笑不得。
做菜要是光靠菜譜就能解決,豈不人人都是大廚了?
不過,由於連大廚定下了規矩,食園一週只營業五天,每天一餐只有兩桌,也就是說,滿打滿算,一天上下頓不帶重樣的,食園最多也就能接納40人左右。
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