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部分(第2/4 頁)
,遠離散亂之心,以佛教智慧去觀想事物的道理,獲得人生的覺悟。
十二因緣,所謂十二因緣,就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1)無明緣行:無明,指眾生對佛法真理、對宇宙人生真相的無知狀態。正因為無知,由此產生行,即盲目的衝動,亦即意志活動。
(2)行緣識:正因為有意志活動,因而產生心識,識即精神活動,指按照意志活動投生後產生最初的意識。
(3)識緣名色:由於心識活動而形成精神和物質的胎質。名,指概念,精神方面;色,指色質,物質方面的形體。
(4)名色緣六處:六處,又稱六入,在此指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等感官和認識器官。這時,胎質逐漸成熟,即將誕生。
(5)六處緣觸:觸指接觸,指胎兒出生後,六種感覺和認識器官與外界接觸。
(6)觸緣受:受即感受、接受,由於身心逐漸發育,六根與色、聲、香、味、觸、法六境接觸頻繁,而產生相應的或苦或樂、或不苦不樂的感受。
(7)受緣愛:愛指愛慾、貪愛,隨著年齡的增大,在不斷感受的基礎上產生分別心,有了愛惡之情。
(8)愛緣取:取即執著、追求,正因為有了貪愛,到了成年以後,愛慾強盛,開始對外界執著追求。
(9)取緣有:這裡的有,指思想、行為所產生的難以抹掉的後果,即業,分為善、惡、無記三種性質的業。由於執著,造下了種種業。
(10)有緣生:正因為有了業,這種業必然產生未來的果報,使人在死後重新投胎受生,從而導致來世的再生。
(11)生緣老死:有了生則必然招致老、死。這樣,十二個環節輾轉不斷地生死輪迴。
因果業報即為:(1)邪因邪果,即將萬物生起的原因歸結為大自在天等超人格的力量。
(2)無因有果,即承認現存的現象世界為果,但此果的原因是難以探究的,故否定此果的起因。
(3)有因無果,即承認現存的現象世界為因,但此因的結果是難以探究的,故否定此因的結果。
(4)無因無果,即否定因果二者,不承認一切因果。
業果若不定,便成無因果;業果若決定,眾生不成佛。當知業可轉,如二水相投:熱多冷從熱,業由心造,業隨心轉〃。
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又作三十七菩提分,指為追求智慧、獲得覺悟而進入涅盤境界的三十七種修行方法和途徑。三十七道品分為七科,即: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等七個方面。兩位道友可自行參悟。
三界六道,即眾生生死輪迴的六種去處,分別是: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其中,天道、人道、阿修羅道被稱作三善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被稱作三惡道。除了天道分為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以外,其餘五道皆屬於欲界。六道與三界的概念是互相重合的,通常稱三界六道。如果道友有時間可自行前往後土娘娘身化的幽冥地府,倒是道友定會參悟其中奧妙。
涅盤即為,意譯作滅、寂滅、滅度等,是《佛法》修行的最終目的和最高境界,一般指破除煩惱、無明後所證得的精神境界,這是一種不生不滅、超越生死、永恆安樂的境界。涅盤具足常、樂、我、淨,謂之涅盤四德。涅盤境界為永遠不變之覺悟,謂之常;涅盤境界無苦而安樂,謂之樂;涅盤境界自由自在、毫無束縛,謂之我;涅盤境界無煩惱之染汙,謂之淨。涅盤具足常、恆、安、清淨、不老、不死、無垢、快樂,謂之涅盤八味。以涅盤八味配涅盤四德,則常、恆為常,安、快樂為樂,不老、不死為我,清淨、無垢為淨。
總之,涅盤是一種超越生死輪迴之迷界而獲得覺悟、解脫的絕對境界,它雖然是修因感果而得,但不是由因緣和合而成,因而是唯一不變的、永恆的。這種境界是佛教追求的終極目標,是一種不可言說、不可思議的超越人天福報的終極存在狀態。而且,涅盤境界並不是只有死後才能達到。只要證得這種境界,生與死的分別對證道者而言已經失去了意義,不管是在生還是死後,他都將永遠處於沒有煩惱、沒有迷惑的大自由、大自在中。
接引與準提得聞此法,心中甚喜,二人能成為聖人,也是有大緣法,大毅力的人,立西方教之時,二人根基淺薄,比不得東方三清聖人,放下一大把宏願向天道借功德成聖,卻在教義根本上,二人並未有悟的通透,實則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