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部分(第3/4 頁)
入平靜,地球上的磁場干擾也陸續消失。
無數科學家興奮地將最後一次耀斑完整記錄下來,將其定為尾號。
即整段通訊,是從五天前的第一次異常爆發開始,截止於現在共一百二十三次耀斑。
認為這一段,是一套完整資訊地傳達,彈星者所要表達的意思,盡在其中了。
詭異地開始,詭異地過程,詭異地停下。
赤果果地人為痕跡,讓無數科學家陷入亢奮狀態。
異類文明的訊息啊,這對人類有著重大意義,這意味著人類並不孤獨。
“相比於過去一百多年科學界對銀河諸多恆星的輻射光譜與射電訊號的捕獲,這次我們自己的太陽訊號起碼還有著明顯的人為痕跡。”
“沒錯,我們還是要從頻率入手,詳細歸納每一次耀斑的持續時間,以及其釋放的能量總值,還有耀斑相互之間的間隔時間。”
“不不不,我並不覺得這是個好辦法,我們與彈星者之間,肯定有著巨大的代溝,相互之間的時間單位必然有著很大差異,我們記錄的時長與間隔,肯定沒有數學上的意義。”
連彈星者的文化都不知道,科學單位也不知道。
無法界定對方度量衡的情況下,這些訊號無論人類如何轉換,都不可能有數學上的意義。
在爭執不下中,全球理事會批准,分攤資源,允許任何觀點下地努力。
不要用地球人的眼光去看待這次資訊傳播,哪怕是荒謬地想法,也要試一試效果。
於是,理事會成立了數十個專項破譯的科學小組,用數十種方法和角度進行破譯工作。
其中公認最為奇葩的一種方法,乃是‘心意相交’。
即是把整段通訊的節奏記錄下來,然後用地球所有可能的樂器進行節奏上的模擬,試圖感受其中的‘思想感情’。
這個小組認為,人類的科技不可能破譯這種資訊,彈星者既然也有節奏這種東西,或許我們能從中領略到彈星者的心意。
如此觀念,簡直是相當玄乎。他們認為人類所有的音律,都有著感情上地寄託,外星人或許也一樣。
他們不覺得人類可以破譯詳細地內容,能知道這段資訊的‘中心思想’就不錯了。
倘若能從節奏中感覺到友好,或者惡意,那也是一次重大突破了。
可惜,地球人似乎不是彈星者的‘知音’。
距今為止,該科學研究小組用了三百多種樂器或者算得上樂器的東西模擬那種節奏,
答案卻是……
“毫無藝術感可言!樂感簡直差到了極致!即便把我變成白痴,也絕不可能‘發明’出這種節奏來!”一名科學家對此評論道。
該科學小組很失望,如果節奏上毫無意義的話,那麼這個方向可能是錯誤的。
不過很快他們他們就耐下心來。
“這種節奏讓人太難受了,天王星的聲音都比它好聽。”那名科學家說道。
事實上每個行星,甚至是太陽都有自己的聲音,因為氣體元素是宇宙最豐富的元素,往往行星都會有大氣層。
太陽系每一個行星都有自己各自獨特的聲音,這些聲音雖然被太空拒絕傳播,但透過電磁波還是能被地球接收到的,加以轉化就可以在地球上重現其他行星大氣內的聲音。
那些聲音在座的人都聽過,或是驚悚詭異,或是空靈若天堂,或是爆裂躁動,或是冷酷如幽靈。
大自然的聲音,往往再不符合樂律,聽起來都有一定的意義,人類總能對此主觀上賦予一些格外地價值體現。
可這次耀斑資訊呢?將其節奏模擬成聲音後,卻是糟糕至極,首先毫無自然之美,既不令人恐懼,也不令人輕愉,既不躁亂,也不平和。
大家沒法用任何感受性詞彙描述它,這種糟糕到了極致的節奏,似乎也可以算是一種藝術,因為彷彿已非人可以欣賞。
“沒有任何人能創造出來的糟糕,本身也是一種藝術啊。”
“可惜,我們沒法體會出其中的深意。”
“彈星者每一個節奏點,似乎都避開了美感,能做到這一步,這到底意味著什麼呢?”
“這節奏到底是善意,還是惡意呢?”
一名科學家提出疑問,很快,另一名科學家提出了一種可能性地解答。
“大家仔細想想,對我們的太陽進行彈星,這些資訊是傳達給我們的嗎?”
“我們首先假定這是對我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