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第3/4 頁)
不戴也好。”
薛姨媽見兒子如此說,又有寶釵在,也不好多說,只得罷了。
待寶釵走後,薛姨媽才對胤禛說:“蟠兒,那金鎖的事娘以前可是和你說過的,如今看來娘往日說的做兩手準備的話今兒個可算是靈驗了,寶丫頭想入宮的事情看來是黃了,咱們不如趕緊打算將她嫁入賈府才好。你知道孃的用意,怎麼今天反而和娘唱起對臺戲來了?”
胤禛說:“妹妹入宮的事只是延後,怎麼就黃了?母親未免放棄得太早。”
“我琢磨著如今龍椅上坐著的那位”胤禛壓低了聲音,頓了頓又說:“也是個今兒往東,明兒就要往西的主兒,就像這次恩科一樣,什麼時候說不定一高興就又要興出什麼新文章來。妹妹身上還揹著待選的名義呢,娘就要把她發嫁了,萬一那位突然又說要才人們入宮隨伺公主郡主們,到時候咱們還能把妹妹又從賈家要回來啊?”
薛姨媽沒詞了。
胤禛說:“娘,腳踏兩隻船,有時候可以取巧,有時候卻會兩頭落空,反而落水。娘你聽我的吧。妹妹年紀尚小,且急不到嫁人這上頭來。再說,咱家如今門第不高,低嫁了,妹妹不甘心,高攀了,妹妹在夫家要受氣。且等我再努力幾年,若是得抒平生志向,妹妹就算大個幾歲再嫁,也少不了好人家,何必心心念念一個賈家?老實說,就他們家那個寶貝疙瘩,我十分看不上,不願意與他做舅兄。俗話說‘表壯不如裡壯’,賈家再赫赫揚揚,也保不了賈寶玉一世榮華,他文不成武不就,偏偏還是那麼個脾氣德行,妹妹嫁過去能得什麼好?想必妹妹自己也認清了這一點,所以自己就不肯戴那個勞什子的金鎖。”
薛姨媽聽了心服口服,便說:“蟠兒如今倒真是有大主意了,算了,這一檔子事,娘就先不管了,就像你說的,先看看吧。”
時間飛快,轉眼就到了殿試之期。
胤禛隨著九十名貢生在凜冽的寒風中靜候在午門外等待進殿的鐘聲。
“噹噹噹”隨著鐘聲悠揚,左、右掖門一齊開了,貢生們排成兩列,在兩名太監的引領下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一般走進去,唯有胤禛神采飛揚,也不像其他人那般惶恐得頭都不敢抬,他只是微垂著頭,目光卻是四處流轉,領略久違的皇宮大殿的氣象。
金鑾殿上,孝文帝身著大典的禮服,威赫赫端坐於龍椅之上。
站在眾貢生正前方的主考官(原主考已被罷免,這是禮部臨時指定替補)率領著貢生們跪下,恭恭敬敬地行了叩拜之禮,一時殿上回蕩著“恭請皇上聖安”的聲音。
皇上威嚴地拈鬚頷首,他身後的掌事太監便尖細著嗓子宣示:“傳聖諭,開考!”
主考官又率領著貢生們叩頭謝恩,站了起來。貢生們都按照之前被嚴格叮囑好的指示,腳步放得輕巧,屏著呼吸走向自己的考案。人數雖多,倒是整齊有序,一聲兒咳嗽都不聞。
胤禛端坐在自己的考案之前,看了看考題,便一邊慢慢地磨墨,一邊腦中飛快地運轉。他想,殿試和會試不同。會試的審卷官們一天要看成百上千份考卷,腦子都木掉了,所以,文章必須要按著八股格式循規蹈矩地來,太有文采的反而被視作出格。殿試則不同,皇帝不會每一份考卷都看,他只看在場的主考大人們精選出來的,所以應該會更加欣賞不落俗套的文章,就算略略脫出一點八股格式,只要文章氣勢不凡,想必反而容易脫穎而出。
胤禛心裡有了計較,文章的寫法走勢也成竹在胸,於是提起筆來,文不加點,龍飛鳳舞起來。
而此時,許多考生還在或咬著筆頭出神,或兩眼望著殿頂凝思。
胤禛奮筆疾書的樣子在這群人之中十分引人注目,果然,孝文帝的目光停頓在他的身上,若有所思地看了他一會兒,便招手叫下面巡場的主考官過來,問道:“最左邊第四個的考生什麼來歷?會試中排名第幾?”
孝文帝聽完主考官的彙報,嘟噥了一句:“原來是內務府的皇商之後啊?”便不再看胤禛了。
可是,胤禛再次叫他驚奇了。
少頃,胤禛便寫完了,然後站起來,捧著自己的考卷,走到大殿正中跪下,將考卷舉高過頭頂。
孝文帝偏頭對殿下側邊左首坐著觀考的太子說:“你先看看,若是有可取之處,再給朕瞧瞧。”
太子恭順答道:“兒臣遵命。”
胤禛將考卷交給掌事太監,孝文帝卻玩味地看了他一眼,說:“大家都還在琢磨呢,你就交卷了,怎麼這麼快?”
胤禛說:“回皇上,臣雖然稍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