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部分(第3/4 頁)
都聽你的,你說搞就咱們就搞!”
老頭們歡欣鼓舞,慶祝自己找尋到人生的新目標,再也不用無所事事的遊蕩在閭里之中,彷彿突然間找尋到人生的第二春。
他們沒有注意到莊子裡來了箇中年文士,他全程傾聽著老人家的熱烈討論,對於老人們的晚年人生煥發出新的希望非常感慨。
轉身走出閭里,步行在田間細長的阡陌之間,他就是客居在侯府中多日袁種。
這兩個月,他一直在侯府附近的十里八鄉走動,憑著做過縣令和郡官的豐富基層經歷,把京師長安城東的幾個縣走個遍,曾經親自到幾個縣令的府衙裡拜訪,查閱田籍名數了解各鄉各里的情況,又親自到每個鄉里拜訪,憑著他是袁盎之侄和東海郡去職郡官的的身份,走到任何一處都會得到禮遇。
袁盎的名聲非常大,作為耿直廉潔一心為公的賢臣榜樣,袁盎的意外身死得到天下百姓的同情,每個人都知道袁盎死於梁王劉武,要不是天子胞弟的身份不方便謾罵,只怕劉武在民間的名聲已經臭不可聞了。
走訪的地方越多感觸就越深,漢家的黔首百姓日子過的是那樣清貧,一年到頭存不下十幾石糧食,還必須苦熬著徭役和戍邊的軍役,要不是漢制上承先秦涉及國本,他一定會支援廢黜這些森規鐵律。
什麼才叫治國之術?
袁種曾經為之困惑和苦惱。
治國是抽象概念,無法用簡單的指標資料來衡量。民心所向的道理很簡單,可是該怎樣滿足百姓的**,成為官僚們最大的難題。
古典軍國體系下的耕戰制度。齊民編戶耕作與戰鬥相輔相成,這套制度是建立在擴張領土為國策的基礎之上,百姓的富裕與否要看大漢帝國的擴張速度。
可自從兵敗白登山,大漢帝國的擴張速度就陡然下降一截,富有進取心的太祖高皇帝劉邦病逝,上臺的守成之君劉盈缺乏治國才能,奉行蕭規曹隨的政治策略。以修養生息恢復國力民生為主要方向,由此,大漢帝國的國策由外向擴張。逐漸蛻變成內向治國,他們用治國的方略非常簡單。
黃老無為。
無為治國很複雜也很簡單,簡單來說,除了稅收徭役以外能省則省。奉行官僚不惹事、百姓不生事的思想。家家戶戶各司其職,百姓們安居樂業。
如此簡單的制度,的確對漢初恢復國力起到巨大作用,六十年太平盛世造就人口翻番百業興隆的奇蹟,打破了秦亡六國而毀天下的魔咒,有力的證明了大統一的帝國,照樣可以治理好這個國家。
但隨著時代的變化,黃老無為不在能滿足社會需求。人口的增長造成土地和人的矛盾日漸增加,這時就需要一批有思想有膽識的人提出新的治國方略。
袁種曾經很失望的發現。滿朝文武對改變國策施行新政了無興趣,唯一稱得上有進取心的儒家偏偏又是群不省心的人,早前鼓動太子大權獨攬引起許多人不滿,現在更是堂而皇之的提出要行獨尊儒術策,簡直是不把其他人當知識分子來看,紅果果的學術霸權思想,導致很多人對儒家十分反感。
兩場廷辯,兩次儒家的大敗,雖然王臧和孔安國不能代表儒家集團的全部聲音,但他們的糟糕表現依然讓許多觀望者感到失望。
袁種曾對儒家表示強烈的好感,現在也熄了心思不再考慮鑽研所謂的儒家治國術。
袁種為官主政時,並沒察覺到黃老無為的好處,直到最近賦閒在平陽侯府裡,有事沒事就瞎溜達走訪關中各縣,經常詢問老鄉們的生活情況才漸漸明白。
龐大的帝國嚴酷的制度下每個百姓的生活非常艱辛!
許多貧困家庭只有幾十畝薄田,即使自耕自種不用繳納地租也挨不住賦稅的壓力,幾乎是掙扎在溫飽與飢餓之間。
在如此殘酷的社會中,自上而下階層壓迫力全部落在百姓的頭上,那些貧困的家庭交不起賦稅就必須借貸納稅,高利貸利滾利如滾雪球般暴漲,不出幾個月翻幾番的可怕利息會活活把人逼死,到那時自耕農只有賤賣土地還債,還是還不起就賣身為奴還債,依然還不起就只有家破人亡了。
這樣的制度和壓力,不用黃老無為緩解階層矛盾,就是要活生生逼死一個個普通家庭的節奏,黃老無為像一套枷鎖死死鉗住官吏們的手腳,想出政績又不能擾民害民破壞鄉里民風,逼迫的基層官僚只有和顏悅色的去勸導百姓大興農桑積極種田。
而不是派著小吏去各鄉里搜刮民脂民膏,催迫百姓把自家的餘糧交出來去納稅,百姓們把存糧都拿出來就無法應對每隔七八年來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