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部分(第3/4 頁)
蘇州光復,對朝廷來說是一大喜訊,只是參雜了李鴻章殺降這件事在裡頭,未免有點美中不足。
不足歸不足,卻也不願意把這件事看得過重,更不能出言斥責——畢竟是在打仗,能把城池拿回來,才是頭等大事!於是下旨,對李鴻章、關卓凡等克復蘇州的一應有功人員,溫言嘉慰,言明等到整個戰事大功克成,一併予以獎賞。
雖說如此,可是冷暖之間,仍有細微的差異。軒淮兩軍之中,別人都還沒賞,關卓凡卻得了一份特別的恩寵——舉家抬入正黃旗。
抬旗是旗人的特權,所以別的人也不能說什麼。從下五旗抬入上三旗,而且是最尊貴的正黃旗,這是一份很大的榮耀。關卓凡還是個孤家寡人,所謂“舉家抬入”,也就是說,連他死了的老爹老孃,還有大哥家和二哥家,也都“恩榮普照”,一併抬旗。
對關卓凡來說,這是意外之喜,因為進入正黃旗,對自己的未來或者會有很大的助益!
只有一樣彆扭的地方——他心說,我家白雙雙,這回也“正黃”了,那是她應得的,可是二哥那兩口子,居然也一併“正黃”,這是從何說起?
話說回來,或許是二嫂應得的……
片刻的胡思亂想過後,還是要辦正事。
蘇州既然落入官軍之手,那麼向西通往江寧的路上,最大的重鎮就是常州了,由太平天國的“護王”陳坤書在據守。而攻打常州,又必須先掃清盤踞在無錫的黃子隆和江陰的陳承琦。為了商議對常州的作戰,李鴻章和關卓凡連續兩天在蘇州城內會面。協調軒淮兩軍的行動。
“自然是由來淮軍攻無錫,”關卓凡在地圖上比劃著說,“我的軒軍繞道常熟,去打江陰好了。”
以官軍現在的兵勢,不論誰來打無錫。黃子隆都一定是抵擋不住的。李鴻章知道,這是關卓凡在謙讓,畢竟無錫是大城,地位更重,財貨更豐,打下了功勞也更大。
官場上的勾心鬥角。彼此傾軋這類事情,李鴻章見得多了,而且他自己就是個中的好手。但是對於面前這位年輕的旗人將領,他的心情卻頗為複雜,實在有看不透的感覺。
若說這個關卓凡是存心要與自己一爭短長,可是自己初到上海之時。卻又主動讓防區;嘉定之戰,將戈登的洋槍二團撥歸淮軍指揮,這才造就了後來的常勝軍;辦厘捐,不僅將嘉定寶山一帶的厘卡統統移交,而且信守承諾,松江府之外絕不染手,這些都是謙遜客氣的表示。
可是若說這個關卓凡是自甘雌伏。卻也不像。
自己花了偌大的功夫,結果上海道臺最後還是落入了他的手裡,雖然不信他竟能夠未卜先知,想必是一個巧合,但他替楊坊謀劃這個位子,是一定有的。蘇州殺降,他卻正好到崑山去了,結果自己擔了一個惡名,實惠卻是軒軍撈得多。
至於常勝軍投向軒軍,自己也沒有什麼話說——他已經兩次拒絕了戈登。算是仁至義盡,而常勝軍解散之後,似乎也沒道理說,讓白齊文不許招募?更別說那本來就是他的洋槍二團。
自己雖然是巡撫,但現在早已不能把他當成屬官來看待了——且不說大家本來就是同品。單說他身上一等輕車都尉的爵銜和那枝雙眼花翎,就是連老師曾國藩都不曾有的榮耀。而他旗人的身份,和在兩宮和議政王那裡的底子,自己就更沒辦法去比擬了。這樣下去,自己這個江蘇巡撫,坐得穩,坐不穩,都會成問題。
然而他現在卻又把無錫讓給自己來打。李鴻章在心裡搖了搖頭,還是那句話,吃不透,也對付不了,放眼東南,或許只有自己那位老師,才能壓住他一頭。
因為存了這樣一個念頭,李鴻章就不肯在城裡辦公事了——半城是軒軍,無趣得很。
李鴻章既然不駐城,關卓凡自然也不好駐,於是明明江蘇省的巡撫衙門、藩司衙門就在眼前,一位現任的巡撫,一位加著巡撫銜的藩臺,卻都視若不見,至於設在拙政園的忠王府,更是誰都不肯踏入半步,有什麼事情要商量,就在原來譚紹光的慕王府內見面。
攻打常州的作戰計劃是定好了,可是還不能馬上行動,因為軒淮兩軍,連場惡戰下來,都需要休整,而且也都需要把新收容的降卒分類甄選,擴充進來,做一場大整編。
*
*
對軒軍來說,近三萬降卒,不是一個小數目,若是放在從前,只怕在如何防止他們降而復叛上,就得絞盡腦汁,花費好大功夫。可是現在不一樣了,人人都知道,蘇州一下,官軍廓清“蘇南省“全境,只是時間的問題,而定都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