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部分(第2/4 頁)
言表。
李鴻章和關卓凡,都是謀奪他上海道的人,然而在吳煦的心裡,情形大不相同。關卓凡的手段是和風細雨,李鴻章的手段則狠辣無情,因此相比較起來,自然是把李鴻章恨進了骨子裡去。在這樣一個巡撫手下做事,實在是難以安於其位,所以吳煦早已心灰意懶,漸蒙去意,連那個三品皋司都不想要了。
可是離去之前,居然被他找到了一個機會,小小地報復一下李鴻章。這個機會,就是由蘇州殺降引發的常勝軍之變。
其實李鴻章的判斷本不算錯,對於身在常勝軍的這些外官來說,一是要有仗打,這樣才有存在的價值,二是要有餉發,這樣才可以活得下去。因此如果再僵持一段時間,未必沒有達成妥協的可能。
然而現在多了一個吳煦,就不大一樣了。他本身就能夠說流利的英語,而且在租界跟洋人打交道這麼多年,對於洋人的心理,實在是揣摩得透透,很快就取得了這幫軍官的信任。何況他作為常勝軍的“會帶”,說話本來就具有一定的權威。
吳煦採用的辦法,是明裡勸著他們與李巡撫言歸於好,但說出來的,無一不是在勸他們“認輸服軟”、“榮譽不重要”、“忍一忍算了”、“殺幾個俘虜沒什麼”這樣的話,反而愈發激起了這些人的敵愾之心,表示永遠不肯向李鴻章低頭。等到把這些人逼到退無可退,吳煦又說話了,這一回,不再勸了。
“這樣僵持,也不是辦法,總要找一條出路。”吳煦完全是一副替他們打算的口吻,“何不探一探關藩臺的口氣?反正你們原來都是他的老部屬。”
隊裡的西洋軍官們,都覺得這個提議有道理,於是由副統帶馬格尼出面,向左近的崑山縣去聯絡軒軍,結果接待他的,是關卓凡放在這裡的白齊文。
白齊文原來是洋槍二團的團官,跟戈登和馬格尼都是老熟人了,一見之下,分外親熱,答應替他們把這個意思向“關老總”去轉達。
到了第二天,關卓凡的回話傳來了。
“關老總的意思是說,他知道你們英法的軍人,以榮譽為生命。要知道軒軍也是官軍,他問你們重新投入官軍,怕不怕名譽受損,再次受到別人的譏笑?”
同樣是一副替他們打算的口吻,但卻讓戈登和馬格尼這一班人,再也沒有迴旋的餘地了——總不成說我們不怕名譽受損?心灰意冷之下,戈登向白齊文表示,大家決定辭職,不再替中國政府作戰,但常勝軍這支部隊,希望軒軍能夠接收,讓底層的軍官和士兵能夠有一條出路。
誰知連這個請求,亦得不到許可。
“關老總說,他跟李撫臺都是朝廷的官員,”白齊文攤開雙手,遺憾地說,“沒有經過李撫臺的許可,他不方便接收這支軍隊。”
馬格尼默然無語,他對中國官員彼此之間這種潛在的規則,是能夠了解的。
“不過,關老總正在委託我招募人員,要在崑山重新組建洋槍二團。我想,如果你們的這些軍官和士兵,不再屬於常勝軍,那就沒有關係了。”
這是什麼意思?馬格尼開始沒聽明白,再想一想,就恍然大悟了。
於是,駐紮新陽的常勝軍,正式宣佈解散。隊伍裡一共兩百二十四名英法的軍人,有一大半表示愛惜名譽,要與戈登一同離開,不想再替中國的軍隊效力了。而剩下的六十多名英法的軍人,和一百多名其他國家的軍人,卻留了下來,與三千名常勝軍的兵士一起,整個投向了崑山。
既然常勝軍已經“解散”,那白齊文就再不客氣了,連人帶裝備,一起“招募”了過來。他是這支部隊從前的主官,自然立刻就可以上手,毫無滯礙。
於是,就在吳煦向李鴻章做報告的時候,白齊文亦派出了一名副官,連夜趕往蘇州,把整個的情形向關卓凡做了報告。有幾十名英法的軍官不肯離去,頗出關卓凡的意外。不過想一想,這說明他們願意“不惜名譽”,為錢打仗,倒未必是壞事。
在大營裡聽完整個報告,他還沒來得及說什麼,華爾先高興得跳起來。
“太好了,白齊文又有兵可帶了。”華爾激動地把手臂一揮,“多了這支常勝軍,軒軍的實力就更強了,打到江寧去,我看也不難。”
“什麼常勝軍?”關卓凡慢吞吞地說道,“明明是我的洋二團。無非是抱給別人養了一段日子,現在抱回來看看,白白胖胖的,倒是又長大了一圈。”
(謝謝留聲機和幾位打賞的朋友。下午要去機場了,初八回來。這幾天保底一更,請見諒)RS
第一一二章 抬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