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部分(第2/4 頁)
後世居然有人認為,“撤旗事件”中,李鴻章、劉步蟾等人,“維護了國家的主權”,真是不知所謂!
歷史告訴未來,原時空告訴本時空,請問,關卓凡該怎麼辦這個福州船政局呢?
首先,關卓凡建議左宗棠帶日意格、德克碑兩位去西北,“以為強助”。左宗棠是曉事的,答應了。
調開法國人之後,我要用英國人了。
船廠的營運模式,還是用左宗棠當初籌劃的路子,聘請洋員總責管理和技術,中國人跟著當學生。這條路子,和上海自貿區船廠的“外資獨資”頗有不同。關卓凡認為,第一,兩條腿走路是必要的;第二,分工上,自貿區船廠主要負責製造大型船隻,馬尾船廠主要負責製造小型船隻,即先易後難,技術學到手了,再由小船而大船。
馬尾船廠的洋監督、洋技師,關卓凡沒有費心自己去找,而是直接請英國政府予以推薦。
正常情況下,政府擁有的資源總是最多和最優質的,關卓凡相信英國人在這方面的“職業操守”,不會給自己塞假冒偽劣。何況,自貿區船廠的談判已進入關鍵階段,為了拿下上海的船廠,英國人也得在福建的船廠上落十分的心思。
關卓凡在歐洲的資源,比不了美國,雖然也有花旗洋行的歐洲司,但盧卡斯畢竟是普魯士人,和英國終究隔了一層,而福州船政用英國人是既定的章程。盧卡斯的任務,是對英國政府推薦的人選,進行“背景調查”,做最後“把關”。
船政學堂呢?
第一,要完全獨立於船廠。
原時空船政學堂的設立,初衷是為船廠準備人才——這個眼界太狹窄了,使船政學堂淪為船廠的附屬,船政學堂辦得不倫不類,相當程度根源於此。船廠只能作為學堂的一個“實習基地”,雙方之間,不存在任何從屬關係。
第二,船政學堂自身再一分為二。
原時空的福州船政學堂,本來就分為“前學堂”、“後學堂”,“前學堂”教授造船、輪機、設計,“後學堂”教授航海及駕駛。這“前學堂”也罷了,知道是教船舶製造的;可是這“後學堂”,您看得出是一間海軍學校嗎?
怪不得教出一班奇奇怪怪的學生來呢。
分開分開,本時空,“前學堂”易名“福州造船學堂”,“後學堂”易名“福州海軍學堂”。
一,部分教師,兩校可以共用,但體制上,兩校完全獨立,互不相屬。
二,名實相副,造船的就叫造船,海軍的就叫海軍。
還有,再也不叫什麼“水師”了,名不正則言不順,從現在開始,培養海洋觀念!
課程設定上,關卓凡決定,自己不要玩任何花樣,全盤照搬英國皇家海軍學院的就好。
為了搬得地道,不變形,不走樣,不僅教師,更重要的是,校長也要用英國人。
人選嘛,和船廠一樣,請英國政府推薦,花旗洋行歐洲司把關。
學員方面,第一,要全國招生,千萬別再辦成福州地方學校了;第二,透過入學考試,對學員進行嚴篩。
這個“入學考試”,除了知識水平——至少得識字吧?更重要的是“素質測試”,即:能不能吃苦?有沒有尚武精神?守不守紀律?有沒有團隊觀念?肯不肯接受新鮮事物?
還有,去跑個五里路,看看要花多少時間?
清制一里,大約五百七十六米,五里即二千八百八十米。
如果還以為上這個學堂是為了考八股中舉人當官啥的——滾回家去,不送。
入學之後,全軍事化作訓管理——軍校啊!每年操死他幾個!受不了的,提前滾蛋!保持淘汰率,不合格的學生,別想混到畢業季,反正決不允許廢柴混進**的隊伍!
如此嚴格,怕不怕找不到足夠的生源?
不怕,免學費,包吃住,獎學金,畢業國家分配,怎麼可能招不到好學生?
至於留學,關卓凡認為,重要是重要,但有個前提。
這個前提是留學生的“底子”。
如果學生的底子沒打好,出去也是“留學垃圾”,回來了“海龜”只好做“海帶”,哪敢叫他們真的“帶海”?
教訓還不夠多嗎?
學生的底子打好了,出去了才能真正更上層樓。
所以,真正重要的,是先把自己的軍校辦好。
之所以選擇張之洞來主持福州船政,一個重要原因,是關卓凡認為,在原時空,相比實業和新軍,張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