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1部分(第1/4 頁)
主官官員即便清廉,所辦企業尤一塌糊塗至此,若主管官員的私德不檢,操守可議,那麼,問題就更大了,就會發生“內部人控制”,公私不分,最終化公為私。
李鴻章就是其中典型了。
李氏“化公為私”的經典之作,是輪船招商局由最初的“官辦”變為最後的“官督商辦”。
這個案子,李鴻章幕後主使,盛宣懷前臺操盤,十足十一部精彩的商戰大片,但來龍去脈極其複雜,若詳細講明白了,獅子難免“水”之譏,只好大略言之了:
光緒二年,即1876年,盛宣懷動議,輪船招商局收購美資旗昌公司。旗昌股票面票價格每股一百兩銀子,但當時其實際價格已跌至每股五十六兩。盛宣懷暗地用官款以實際價格收購旗昌股票,報給朝廷的,卻是票面價格。於是,每一股四十四兩銀子的差額,就落入了李鴻章、盛宣懷的腰包。
透過這種手段,李、盛共侵吞了“官本”七十餘萬兩白花花的銀子。
這還不算厲害。
真正厲害的是在七年後。
光緒九年,即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李鴻章上奏,以兩國開釁、法國人必攻擊輪船招商局之船隻,請將輪船招商局暫時過戶到某中立國名下,俟戰後再轉回中國——哎,給人家一點子手續費就可以啦。
朝廷糊里糊塗地批准了這個方案。
萬沒想到,這個“戶頭”,一“過”了出去,就再也沒有“轉”回來——沒有轉回到朝廷手裡。
法戰結束後,經過一系列複雜的操作,輪船招商局雖然變回了“華籍”,但在這個過程中,“官本”被迫全部退出輪船招商局,輪船招商局的股本,變成了百分百的“商本”,成了所謂“官督商辦”。
晚清最賺錢的“國有企業”,就這樣被納入了李鴻章、盛宣懷等私人的懷抱。
每讀這段歷史,關卓凡總能想到二十一世紀一個非常流行的詞彙:mbo。
嗯,大清特色mbo。
李鴻章過世的時候,家族財產高達四千萬兩白銀之巨。這個數字,絕對不是單靠傳統意義上的貪汙受賄能夠積致的。李鴻章不是和����賈趙詰胤繳瞎ぷ鰨�⒚揮心敲炊嗦艄馘骶艫幕�帷�
盛宣懷過世後,他指定的遺囑執行監督人——很有意思,是李鴻章的長子李經方——用了兩年時間,才統計出盛家龐大的財產:總額為一千三百四十九萬兩白銀。
盛宣懷的身份,和胡雪巖不同,始終是朝廷官員和“國企負責人”。
我們要問一句:李、盛之流的驚人的財富,到底從何而來?
事實上,李鴻章正是中國官僚資產階級的始作俑者,他和他周圍及後續衍生出來的龐大利益團體,上下其手,將中國近代化的成果,用各種方式和手段,不間斷地自國家搬到自家。當他們認為:搬的差不多了——“國家”那邊兒,已經基本空了——便輕輕一推,清朝皇帝,這個他們侵奪的財富的名義上的合法持有人,就從寶坐上跌了下來。
好啦,改朝換代了,我們在“前朝”那裡拿來的銀子,袋袋平安了。
*(未完待續。。)
第一零五章 監軍
關卓凡發現,當時的朝廷,對這種“大清特色mbo”,幾乎沒有抵抗的能力。
原因並不太複雜:洋務運動的早期,中央還保有對“洋務”的一定的控制力;到了後期,辦洋務,愈來愈依靠李鴻章等地方督撫,最終,朝廷完全放棄了對洋務的主導權。南洋大臣、北洋大臣等奇葩之設,就是洋務的主導權,由中央轉向地方的標誌。
中央機樞,已經沒有真正懂洋務的人才,更加沒有文祥這種不但精通洋務,且頭腦清楚、自有主見、上位者不能移志的人才。辦洋務,上位者稀裡糊塗地做著甩手掌櫃,自然只能聽任李鴻章、盛宣懷等上下其手,任意施為。
李、盛等人玩兒的把戲,並不是都那麼高明。輪船招商局收購旗昌公司,其中弊端,左宗棠、劉坤一等封疆大吏,都有所發覺,並上書攻訐。可是,李鴻章的自辯亦足眩耳目,朝廷難辨真假,縱有懷疑,也只能放在肚子裡。
更重要的是,辦洋務,少不得李鴻章,倚俾過深,無法翻臉,所以,對李氏類似的攻訐,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宗室親貴並未完全失去對地方督撫鳩佔鵲巢的警惕。德宗、慈禧先後升遐,溥儀繼位,掌權的一班少年親貴,終於要“撥亂反正”了。
先是弄出一個“皇族內閣”;接著,要收天下財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