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部分(第3/4 頁)
毫的耽誤,馬上寫出來密摺專奏,舉薦畢懋康出任江寧營衛指揮同知。
只有讓畢懋康到江寧營來,帶來燧發槍的技術,大量裝備,才能夠最大限度發揮火器的作用,當然,他還有一些想法,需要和畢懋康商議,畢竟人家才是專家。
朝廷不是很重視技術人才,所以說,蘇天成的這份奏摺上去,沒有誰在意,不就是軍器局一個鑽研火器的讀書人,沒有多大的了不起,不少文武大臣,認為畢懋康的運氣太好了,誰不知道江寧營的驍勇啊,不客氣的說,江寧營已經是大明朝最為戰鬥力的軍隊了。
就連朱由檢都感覺到奇怪,蘇天成是怎麼知道畢懋康這個人的,畢竟蘇天成沒有在朝廷擔任任何的官職,一直都是在地方上。
正在研究火器的畢懋康依依不捨的離開了軍器局,到江寧營上任了。
畢懋康也是有想法的,蘇天成和江寧營的名氣,他當然知道,作為專業研究火器的專家,他的想法,和諸多的文武大臣,有些不同,火器研製出來之後,就是需要實戰的,否則沒有作用。可惜隨著朝廷財政的緊張,這種想法,變得有些遙不可及,大量的火器,都配給了朝廷直屬的軍隊,比如說北京京營等,地方的衛所部隊,很難大規模的配備火器。
火繩槍的弊端太多,受到的限制是無數的,唯有大炮,還可以發揮一定的作用。
這樣的情況下,朝廷更加會限制火器的使用了,吃飯的錢都沒有了,哪裡能夠拿出來大量的銀子,專門研製火器的發展。
山東登州孔有德兵變,投靠後金,對朝廷的打擊是非常大的,如今後金的火器,比之大明朝的軍隊,差不到哪裡去。
畢懋康研製火繩槍,已經有很長的時間了,研製已經基本完成,用燧石替代火繩點火發射的槍械,基本研製成功了。
目前需要的是實戰,來驗證這次的改進。
能夠到江寧營出任衛指揮同知,畢懋康主要想到的,還是推廣火器的使用。
畢懋康到河南洛陽,已經是九月中旬了。
距離洛陽城尚有十幾裡地的時候,畢懋康遠遠的看見官道旁邊,站著一群人。
一個年輕人迎上來了。
“這位是畢懋康大人吧,我是蘇天成。”
畢懋康有些不知所措了,蘇天成是他的直接上司了,河南府知府,兼任江寧營衛指揮使,想不到在這裡來迎接他,而且見面的時候,沒有稱呼官職,也沒有說本官,這樣的景象,他真的有些搞不懂了。
“下官畢懋康,見過大人。”
“畢大人不要客氣了,到了江寧營,我們就是兄弟了。”
蘇天成挽著畢懋康的手臂,介紹孫傳庭、熊子健等人,包括江寧營諸多的千戶。
畢懋康和眾人一一行禮。先前的那些擔憂,一掃而空了。
如今的衛所軍隊,和以前是不能夠比較的,帶有獨裁的味道了,衛指揮使將軍隊視為個人的財物,朝廷輕易是不能夠調動的,自己突然到江寧營來,出任衛指揮同知,雖然身在高層,但是不是能夠實實在在做事情,還是說不清楚的事情。
看見這樣的情形,至少從表面的情況看,沒有什麼問題的。
蘇天成也在觀察畢懋康。
畢懋康瘦瘦高高的,一眼看上去,就不是享福的模樣,用幾百年後的眼光來看,典型的知識分子,不是當官的樣子,而且在接人待物方面,似乎有些單純,畢懋康的眼神,從受寵若驚到釋然,這個過程很快,完全不是老謀深算之人應有的表現,缺乏了最為關鍵的一環,審視。和這樣的人共事,不需要有過多的擔心,不要有什麼心機,直來直去是最好的。
幾年之後,畢懋康寫出來了《軍器圖說》,這本書還是很有影響力的。
看樣子畢懋康到江寧營來,這本書可能要提前問世了。
江寧營做好了充分的準備,駐守在洛陽城外的兩萬將士,在操場上整齊的站立。
蘇天成挽著畢懋康,直接走上了木臺。
孫傳庭、熊子健等人,跟在後面,走上了木臺,諸多的千戶,都站在下面。
看見這樣的情形,畢懋康更加的激動了。
“諸位兄弟,朝廷派畢懋康大人到江寧營,出任衛指揮同知,這是江寧營的驕傲,畢大人對於火器研究,有著巨大的貢獻,我相信,有了畢大人的努力,江寧營一定能夠飛速發展,真正成為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軍隊,下面,請畢大人講話。”
畢懋康頭腦還算清醒。
他走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