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頁)
記載的《黃帝書》有《黃帝四經》、《黃帝銘》和《黃帝君臣》。它們是戰國時人假託黃帝所寫的,內容與《老子》相近,但後來都失傳了。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經法》、《十六經》、《稱》、《道原》四篇古佚書,是黃老學派的重要著作。書中思想屬於道家,也兼採了部分法家和儒家的思想。
(一)稷下黃老道家
由老子創興、經莊子弘揚的道家,戰國中晚期在社會上造成了巨大影響。公元前三世紀至前二世紀之交,在齊威王、齊宣王時期,齊國國都臨淄城的稷門之下有個學宮,這裡雲集了一批代表不同思cháo的著名學者。他們用各自的學術觀點縱論天人,“言治亂之事”,形成zì yóu爭鳴的良好學術氛圍。齊宣王(公元前319一公元前300年在位)“喜文學遊說之士,自如鄒衍、.淳于髡、田駢、接予、慎到、環淵之徒七十六人,皆賜列第,為上大夫,不治而議論。是以齊稷下學士復盛,且數百千人。”
由此可以想象出,稷下學宮當時薈萃眾賢的繁盛景象。在享受上大夫待遇的七十六人中,最有名望的鄒衍、田駢、接予、慎到、環淵諸學士都是道家中人。鄒衍其人不僅在齊受重,而且“適梁,梁惠王郊迎,執賓主之禮”,趙國的平原君燕國的昭王也都以禮待之。孔子當年周遊至於陳、蔡,受困多rì,面有菜sè,孟子其後遊於齊、梁備受冷落,終不為用,與鄒衍所受的禮遇簡直無法比擬。從思想上看,鄒衍之前的道家似乎已超過儒家。《孟子?滕文公下》稱:“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朱是道家學說。的一個倡導者。戰國中期楊朱之言滿天下,足見道家學說在當時影響之大。
稷下黃老道家的學說,是以道家自然哲學為根柢的政治哲學或經世之學,其宗旨在“清靜無為”,其實際政治意義在於政尚簡易,與民休息。稷下黃老道家的思想實際上是一種帝王的統治術。“術”(或rì政治權謀)在老子的思想中已有相當的流露,而到了稷下黃老道家,“術”的思想又進一得到豐富和完善。這些思想迎合了統治階級的需要,受到他們的重視和採納。
據《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呂氏chūn秋》等古籍所載,趙國的慎到,齊國的田駢、接予,楚國的環淵,以及尹文、彭蒙等皆是稷下道家的學者,但他們的著作均沒有儲存下來,只能根據《莊子?天下》及其他著作中片斷文字記載,來考察其中個別人的思想旨趣。
1.慎到、田駢的思想
慎到、田駢為稷下道家的另一支。道家思想同法家思想相結合是他們思想的特點。就慎到來說,他主張齊萬物以為首,循自然而立法,依權勢而行法,透過尚法因勢達到上下相安、.清靜而治的目的。《莊子?天下》載:“公而不克,易而無私.決然無主,趣物而不兩,不顧於慮,不謀以智,於物無擇,與之俱往。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彭蒙、田駢、慎到聞其風而悅之。齊萬物以為首,rì‘天能覆之而不能載之,地能載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辨之,知萬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是故慎到棄智去己,而緣不得已;泠汰於物,以為道理”。在慎到看來,萬物均是有所不足的,就這一點而論,它們是齊一的。即使無所不包的“大道”也有所不能。悟道人的高明之處不在於用心智去評價萬物,而在於他能像大道那樣,包容一切於渾沌之中,而不去分辨它們。具備了這種大智慧,才能“因xìng任物”。順應萬物的本xìng而用之,則“莫不宜當”。在此基礎上,慎到進而主張在用人上應‘‘用人之自為,不用人之為我”,亦即“因人情”而治。而“因人情’’而治的關鍵在於“法”,也就是透過法的賞善罰惡的作用,使人不得不為我所用。為推行“法”,慎到進而貴“勢”。法需要有權勢的人去執行,因此他提出了抱法處勢的思想。慎到的法、勢思想正是以道家智慧為基礎而提出的一種統治術。
在《呂氏chūn·執一》中,還記載了田駢“以道術說齊,,的情況。他向齊王鼓吹自己的學說:“變化應來而皆有章,因xìng任物而莫不宜當”。其思想也頗具崇尚自然無為的道家風範。
從《莊子·天下》和《呂氏chūn秋·執一》的記述來看,慎到、田駢等學者的思想在當時並不為人們所理解和重視。當時齊國統治者對稷下學者採取了優待政策,將包括田駢在內的一大批學者“皆命rì列大夫”。但這樣做主要是向天下顯示齊能招納天下賢士而已,並不能表示稷下學者的主張能被當政者所採納。
2.《管子》中的道家思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