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部分(第3/4 頁)
是他本人對於商業貿易方面一點兒也不涉及。家裡當官的有大哥,經營家業的有二哥。而且他父親也在世呢。他本人讀了幾十年的書倒是一點兒也不接觸商業方面的問題。
這一次出來放鬆放鬆,朱之瑜腦袋裡連一丁點兒的他已經讀噁心了的四書五經也不想尋思。所以一聽衛六說起商業方面的問題,他連忙仔細的請教了起來。
“要說這湖廣啊,往年這個地方做的最多的生意就是糧食買賣。就是在福建那些地方,不少糧商也會到湖廣來進糧食。倒不是說,湖廣這地方的糧食便宜。主要是兩廣那邊的海主(海盜)們鬧得太厲害了。而且近幾年紅毛夷人在南海也是連殺帶搶的。所以福建那邊買糧食都是到湖廣來買。其實,兩廣和交趾的糧價比湖廣還要便宜呢!”
“哦,既然這樣,怎麼不走陸路從兩廣買糧呢?”
“三老爺有所不知。走陸路運糧食,除了僱人派車的運量沒有用船運大以外。這陸路其實走起來也挺麻煩的。海上有海盜不假,可是船要是快一點兒能跑就跑了。船要是慢一點運氣好的遇到個講規矩的海主,東西還能剩下三分之一。”
“可是這要是走陸路,土匪山賊之類的傢伙可是不講究規矩的。貨他們要拿走,大車騾馬他們要牽走,這些人的人命也是保不住的。而且啊,這走陸路,要打點的人可就多了。每到一地,都得往外掏錢。真要算起來啊,這兩廣的糧食可比從湖廣走海路運糧貴多了。”
朱之瑜不是個不通人情世故的人。他雖然還沒有在人情世故上達到“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冷暖即文章”的練達境界,可是身處官僚家庭,他對於這世情方面的理解還是比較充分的。
點了點頭,朱之瑜又問衛六道:“既然這湖廣的糧食便宜,怎麼這幾年的糧價反倒比以往高了那麼多呢。幾年前的時候,糧食再貴稻穀也才四五兩銀子一石,現如今的糧價都已經十兩銀子一石還買不到了。難道這湖廣這幾年也遭了災了嗎?”
衛六聽了朱之瑜說這話,心裡面到了給朱之瑜點了幾次贊。這位朱三爺據說是家裡學問最好的。聽府裡的老管事說,這位朱三爺可是從小讀書到現在。原本聽他說話還以為他是個啥也不懂的憨頭呢。沒想到,這樣的讀書人居然還關心糧價的高低。 時空之門1619
———————————————————————————————
正文 第297章 朱舜水訪武昌2。。。
。。。
第298章 朱舜水訪武昌3
朱財今年六十二歲了。在人均壽命三十歲到四十歲之間的大明朝,一個普通人能活到六十歲,那絕對是不可能的。所以說,朱財這個人不是普通人。
說起明朝社會一個比較落後的地方的話,就不得不說一說明朝的蓄奴制度。當然了,這也不是大明朝一個朝代的問題。只要是封建社會,只要生產關係是封建制度的生產關係,在這樣的社會里,沒有個人自由的人身依附就是必然存在的。
朱財原本不姓朱,至於他姓什麼,他自己也不知道了。朱財是五歲的時候,餘姚朱家以三兩銀子的價格買下了童僕。當上了大少爺的貼身書童的他,自然就沒有探究或者自己決定自己姓什麼的權力。
大少爺姓朱,他自然也就姓朱了。
朱財服務的朱家大少爺在讀書方面不怎麼靈光。但是那位大少爺在經濟方面似乎有些特別的敏感。所以,從十二歲開始,朱財就成了大少爺身邊幫助大少爺經營家業的助手了。
朱財跟的大少爺,就是朱之瑜的父親朱正。
作為朱家掌門人在經濟方面的助手,朱財在朱家的地位是比較高的。就是朱正的三個兒子也不得不尊稱朱財為財叔。
不過,朱財這個人之所以能夠在上百個朱家奴僕中脫穎而出取得今天的地位,他本身在經濟上的才能固然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在於他能夠擺正自己的位置。不管朱家的老爺少爺們在表面上多麼給他面子,但是朱財深知自己的身份,就是他有了兒子孫子鬍子都白了,他也一直記得,自己也不過是當年朱家花三兩銀子買來的僕人。
所以,從南京到武昌這一路上,對於並沒有怎麼接觸過的朱家三少爺朱之瑜,朱財的態度是非常的恭敬的。
朱之瑜和自家的船長衛六在武昌碼頭的待泊區等了有差不多三個小時左右的時間之後,才有一艘武昌碼頭管理局下屬的拖引船空閒了下來,把朱家這艘已經熄火停機的貨船拖到了一個棧橋旁邊的空閒泊位上。
和大部分第一次到武昌武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