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部分(第2/4 頁)
技術一點也不排斥。明朝中晚期在中國傳播基督教的西方傳教士,甚至需要用先進的物理化學等方面的知識吸引讀書人,以此作為他們傳播宗教的敲門磚。
在這一點上,明朝人做的確實要比清朝人好的多了。
出身封建官僚家庭的朱之瑜受江南地區的重商思想的影響,對於一切能夠促進生產的技術都持支援態度。所以,有了能夠近距離接觸蒸汽機的機會,朱之瑜是不會放過的。
因為朱家這艘採購自武昌造船廠的小型貨船,在行進的過程中需要一直往鍋爐裡填煤,所以朱之瑜還是在船到待泊區,鍋爐熄火之後,才有機會去觀察蒸汽機的。 時空之門1619
———————————————————————————————
第296章 朱舜水訪武昌1。。。
。。。
第297章 朱舜水訪武昌2
“這汽船雖好,可是再好的汽船也出不得海的。【閱】”
衛六今年四十七歲,他原本是東南沿海的一家海商家的掌舵。因為有一次他負責的船被海盜搶劫了,所以年歲見高的他被主家解僱了。回到餘姚老家的衛六剛好遇到餘姚大戶朱家招募商船船長。因為他的一個遠方族兄在朱家宅門裡當差,所以他被推薦成了朱家商行的一個商船掌舵。
1623年的時候,朱家隨著江南地區的各大商家的風潮,也在復興黨的武昌造船廠訂購了一艘小型的全蒸汽動力的商船。衛六在武昌造船廠的培訓中心接受了三個月的蒸汽船操作培訓,成了這艘新船的船長。
雖然衛六年紀很大了(在這個年代確實如此),但是因為他經驗豐富技術高超,而且這個操作了一輩子風帆動力帆船的半老頭子頭腦靈活接受新東西的速度很快,所以他被朱家商行所倚重。這個已經四十多歲的老海狗在大家羨慕的眼神裡跟朱家簽下了賣身契,成了一名光榮的朱氏家奴。
朱之瑜是個思想上強調實踐重要性的讀書人。他厭惡八股重視實用,對於一切科學技術都充滿了興趣,而且他本身對於工程建築方面也有很深的修養。涉及到具體的他所不瞭解的新領域,朱之瑜是具有強烈的不恥下問的精神的。
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他就在甲板上向船長衛六請教起了蒸汽輪船和風帆輪船的優劣之處來。
勞動者有勞動者本身的驕傲。衛六在海上行了一輩子的船,日本、呂宋這些地方他都去過,所以他在航海方面的實踐經驗是非常豐富的。雖然因為家裡人的叮囑,衛六一直在主家面前彎著腰保持著一種奴僕式的謙恭,可是說起他的老本行來,衛六的腰桿子就直了起來。
在談到蒸汽船的好處的時候,衛六給蒸汽船的評價相當的高。可是說起蒸汽船不方便的地方的時候,衛六也談到了在海上航行蒸汽船的一個重要的劣勢。
“三老爺別看咱們這船從南京過來又快又穩的,那是因為船開過來的這段路程,從武昌到南京兩岸都有他們復興商社的煤水補給站。要是出了海,不說出海的時候咱們船上就得裝多少煤炭了,到了海外,回程的煤炭可沒地方裝去。”
朱之瑜作為南方人,對於出海行商之類事情並不排斥。他想了想衛六的話對他說道:“那要是按照大掌舵的說法,是不是隻要煤炭供給跟上了,就沒有什麼問題了呢?”
衛六搖了搖頭,對他說道:“三老爺把事情想簡單了。那蒸汽機看著確實挺結實的,都是上好的精鐵做的。可是這個東西得勤保養,勤維護。就是走長江水道,有時候還經常會出現半路上機器壞了的情況。在江裡還好點,機器壞了可以請人把船拖回去,要是在海上出了這樣的問題,那可就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了。”
朱之瑜覺得衛六的話說的很有道理,可是他很快就想到了一個解決辦法:“那樣的話,這汽船出海就不能是單艘單艘的出海了。每次出海,這種汽船必須成群結隊才行。有的船專管運送煤炭,有的船專管維修機器,這樣一來,不就可以防備你說的那種狀況了嗎?”
衛六聽了朱之瑜的話微微的笑了笑。他對朱之瑜說道:“三老爺這麼想倒也沒什麼錯處,可是這出海是為了賺錢的。出海的海船就那麼大,能裝的東西很有限。裝了煤炭裝了機器之後,剩下的地方裝貨就不夠用了。出一次海,頂著天大的風險。海商都是把腦袋掛在褲腰帶上的人物,他們想的是能裝多少就裝多少的貨。至於速度夠不夠快,在海上夠不夠靈活,這些事情他們都是不會考慮的。”
朱之瑜所在的餘姚朱家雖然也是個大地主大商人家庭,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