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部分(第2/4 頁)
九十年代的經濟,其實是最能反應當時時代特點且具有典型性質的。其實經濟學或者任何一門社會科學,當它的“純粹”形態的普遍原理被應用於具體社會的時候,總會引出“實踐”形態的問題。現象學對純粹科學的實證主義態度的批判,對中華經濟學的意義在於它一方面揭示出哈貝馬斯曾經強調的認知與興趣之間的知識社會學聯絡,從而為經濟學的話語權力劃出合理界限;另一方面以批判的實踐理性為經濟學提供了反思的基礎,而只有在自身範圍內具備了反思能力的經濟科學才是黑格爾批評康德時所論述的“純粹”的科學。在當代中華對經濟學的實踐的反思引出了中華改革的政治經濟學和中華改革面臨著的政…治經濟學問題。這些政治經濟學問題向中華的自由主義經濟學提出了嚴重挑戰,自…由主義經濟學對這一挑戰的回應在很大程度上也決定著中華自由主義的命運。
九十年代初由老人家首先加以肯定和推廣的“南中華模式”在整個90年代成為中華經濟發展的基本模式。不論這一模式有多少形形色色的版本,與傳統國營企業的激勵機制相比,它的制度經濟學特徵是非常清晰的,那就是對“分立的財產權利”的保護。哈耶克晚年曾對這一產權形態如何根本性地改善著多數公民的經濟和政治權利進行了充分的論述。按照他的理解,這一產權形態以及圍繞它而發展起來的一整套支撐體系,不應當誤解性地遵循它在西方社會的特殊歷史被命名為“私有制”或者叫做“資…本…主義制度”,而應當被稱為“人類合作的擴充套件秩序”。整個九十年代中華人均收入水平和現實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實質上就是這一合作秩序不斷擴充套件的結果。由於合作範圍在人竤中的擴充套件,分工與專業化便得以深化,最終產生了巨大的規模經濟效益,表現為勞動生產率和國民財富的增長。
如果生產的技術條件一樣,那麼家庭或由最左邊的曲線組描述的制度安排具有最高的代理人生產效率。但是家庭經濟能夠容納的生產的技術條件缺乏規模經濟效益,而規模經濟效益是誘致“人類合作”的秩序從家庭向外擴充套件的根本原因。國營企業固然使用了大規模經營的技術條件,但其制度安排下的監督成本太高,以致部分甚至完全抵銷了規模經濟效益方面的好處。這兩種極端的制度安排的利弊就突顯出了為甚麼鄉鎮企業或“南中華模式”可以成為九十年代中國經濟發展的幾乎唯一有效的驅動機制。
鄉鎮企業之所以具有較低的監督費用,除了因為依靠本地聯絡和血緣聯絡能夠提供的支援外,還由於它主要地實行了保護企業主管人員的“利潤權利”的制度。鄉鎮企業有比較明確的追求財富增長速度的目標,所以由鄉鎮地方政府提供的對代理人利潤權利的保護導致了企業利潤最大化行為。
以上分析也表明,“南中華模式”需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實現“產業升級”,也就是如何發展和取代國有企業具有的那種大規模經濟的技術條件,而這一問題的解決與投資機制的創新和資本市場的發展息息相關。
甚麼是代理人的“利潤權利”呢?為著經濟效率而定義的“利潤”,也就是熊位元所說的創新的利潤或“價值剩餘”。在奧地利學派和芝加哥學派的奈特看來,企業家創新行為是國民財富增長的唯一源泉。所以哈耶克認為,一個社會發展其經濟的能力歸根結柢取決於這個社會是否保護企業家的“利潤權利”,是否“鼓勵一切個人在一切可能的方向上創新”,是否把創新者的利潤權利當做憲法的核心條款來實行。經濟自由是其他各項自由的基礎,創新者的利潤權利於是成為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中最重要的原理之一。
效率原則在“南中華模式”裡,並且幾乎主要是透過這樣一種經濟增長方式,在整個90年代以及80年代後期同“公平原則”發生著衝突。這種基於“經濟增長是醫治一切社會問題的最好藥方”的理念,即“南韓的增長方式”,是主流經濟學家幾乎普遍地無視這一模式下出現的公平問題的原因。
我們必須承認,就80年代和90年代的中華社會而言,以及就整個二十世紀的中華社會而言,發展總比停滯好些,並且“發展”始終是逼迫到中國人頭上來的因此,我們必須為創新者找到“利潤權利”的合法性基礎,我們必須提出和解決中國經濟發展的“政治經濟學”問題。
勞動與資本的關係是政治經濟學經典的也是核心的問題。恩格斯曾經表述馬克思的這樣一個看法:理解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關鍵在於理解“勞動…資本”這一軸心關係。傳統社會主義體制向著市場體制的轉型,在蘇東各國都遇到由這一軸心關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