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第3/4 頁)
知道這些書卷日後會被編成冊,形成新舊約正典。奇妙的是:當人們把這66卷書編在一起時,這些跨越1600多年、風格迥異的作品卻是那樣的和諧,前後呼應,渾然一體!不用說一千多年所造成的時、空差異,就是同一時代的人獨立寫成的作品,也很難彼此和諧。即使是同一人的作品,隨著時間的推移,他作品的觀點、風格也會有所不同。《聖經》奇特的連貫性,只能解釋為是神的靈貫穿始終,神是《聖經》的真正作者。
(3)《聖經》的無誤性
《聖經》的無誤性是指《聖經》記載的準確性和可靠性。這是《聖經》非常重要的一個特性,《聖經》是我們信仰的唯一依據,倘若《聖經》裡含有錯誤,我們的信仰自然也有了錯誤。所以《聖經》必須是沒有錯誤的。其實《聖經》本身已經證明了它的無誤性。
一般的書都需要時常修訂,每隔幾年就會有修訂版或者增訂版出現,這是因為這些書中都存在錯誤。但《聖經》卻不是如此。
《聖經》中最早寫成的一卷到現在已有3000餘年,但從來沒有修訂過,這個事實是《聖經》的無誤性的最好說明。《聖經》的無誤性是指《聖經》裡所有的記載。其中一切關於敘事的、說理的以及神蹟、預言都是真實可靠的。沒有一句是虛假。沒有一句是錯誤的,因為這一切都是來自上帝的。耶穌曾為《聖經》的無誤性作過見證:“天地廢去,較比律法的一點一畫落空還容易。”但這裡要說明一點,無誤性是指《聖經》原稿說的,不是指《聖經》的抄本或譯本。《聖經》在流傳過程中因抄寫或翻譯而有的錯誤是在所難免的。
(4)《聖經》的永久性
《聖經》這麼多年了,但依然久盛不衰。儘管有許多人在挖空心思地反對它、否定它,但它並沒有被淘汰,至今依然是全世界發行量最大,閱讀者最多的書。這是《聖經》的又一個特性。
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就是到天地都廢去了,律法的一點一畫也不能廢去,都要成全。”(太6:18)著名學者蘭姆教授為《聖經》的永久性而寫的一段話頗為有趣:“聖經的喪鐘響過千萬次,送葬的行列聚集了,墓碑上的文字也雕刻好了,葬禮詞也宣讀過了,可是,屍體從未長眠於此。”“沒有任何一本書,像聖經這樣被宰割、被刃殺、被考察、被查緝、被誹謗。有什麼哲學、宗教、心理學、古典或現代的詩詞書籍曾經經歷這麼多的集體攻擊?如此刻毒地批判過?如此徹底地摧毀過?人對其中的每一章、每一節、每一行、每一個字都不肯輕易放過?然而,如今聖經仍為數以百萬計的人所愛、所讀、所研究、所傳揚,而樂此不倦。”多少作品已被歷史淘汰,而聖經卻巍然不動。正如經上所記:“草必枯乾,花必凋謝。惟有主的道是永存的。”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有“詩仙”之稱,與杜甫並稱“李杜”。身長七尺有餘(約1。83米),漢族,生於安西都護府碎葉城(一說生於四川江油青蓮鄉),幼年遷居四川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市,這種說法以郭沫若為代表)。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李白詩風格豪放飄逸灑脫,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他善於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本人被稱為“詩仙”。韓愈雲:“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調張籍》)。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張旭的草書為“三絕”。李白的劍術在唐朝可排第二(在裴旻之下),但是,如果李白棄文從武,專心研究劍術,相信是不會亞於裴旻的。與李商隱、李賀三人並稱唐代“三李”。李白在年輕的時候是一位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俠士(這與他的三大思想之一的俠士思想有關),《野史》上有若干關於這方面的記載。
李白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靜寧縣),隋朝末年,因避亂(一說被流放)遷徙到中亞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馬克附近),李白即誕生於此。他的一生,絕大部分在漫遊中度過。五歲時,其家遷入綿州彰明縣(今四川江油)。二十歲時隻身出川,開始了廣泛漫遊,南到洞庭湘江,東至吳、越,寓居在(今湖北省安陸市)。他到處遊歷,希望結交朋友,干謁社會名流,從而得到引薦,一舉登上高位,去實現政治理想和抱負。可是,十年漫遊,卻一事無成。他又繼續北上太原、長安,東到齊、魯各地,並寓居山東任城(今山東濟寧)。這時他已結交了不少名流,創作了大量優秀詩篇,詩名滿天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