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第2/4 頁)
犛牛的傳說,除了藏人本身從遠古以來就有的白色崇拜以外,藏人尚白很可能還受了印度佛教文化的影響。
眾所周知,印度、波斯等尚白的國度,傳說中的佛祖入胎時,就有一隻白象**的夢中,後而生佛祖。隨著佛教的廣為傳播,佛祖形象的日益完美高大,白色更為神聖、崇高。接受了印度佛教文化的藏人是不是借這個故事的神聖白色,而以犛牛替換了象呢?這種可能性也許是存在的,換句話說也就是在色彩崇拜上的相同,加深加重了藏人的尚白觀念。
而且相對於白犛牛的神聖,有些犛牛在藏族的一些故事中又成了惡魔的象徵。比如那則關於朗達瑪的傳說,有兄弟三人在祈禱時只為自己而忘了推薦牛,後牛知此事,發誓來生毀滅佛法,即轉生為達瑪贊普,頭上長倆骨突,狀如牛角。這一故事對達瑪贊普是懷有仇恨的。但是,能在故事中運用牛這一點看,牛本身並不那麼神聖,否則絕不會借牛去喻醜惡的形象。
從藏文史書、神話傳說等看,有種複雜而有趣的現象,有著兩種互相對立又互相聯絡的犛牛系列,兩種犛牛形象:一種是以白犛牛為主的神的形象,並在藏族文化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一種是以黑犛牛為主的魔的形象,它沒有白犛牛那麼引人注目,但它很可能早於神牛的形象出現,至少是同時出現,而且有著活躍強大的生命力。
另外,甘、青部分藏區還流傳著“什巴達義”(創世歌),說什巴宰牛時,將牛頭放高處,就有了山峰;牛皮鋪地下,就有了大地,牛尾放山陰,就有了森林,等等。綜合上述材料和這首長歌考察,犛牛作為藏人的動物崇拜較為合適,尚沒有上升到圖騰崇拜。
雲南十八怪
雲南因地處低緯度、高海拔區,受緯度位置和垂直高差雙重影響,氣候型別多樣,南方是熱帶季風區形成的河谷盆地,東部是被形容成“萬紫千紅永不凋”的冬暖夏涼氣候。
雲南還是中國少數民族成分最多的省份,除了漢族以外還聚居著有彝、白、壯、傣、納西、藏、瑤族等其他二十五個民族,佔了全省總人口的近三分之一。正是由於其獨特的地理風貌,特殊的氣候狀況,多彩的民族風情,奇特的風俗習慣,產生了許多不同於其他地方的奇異現象,隨著遠來的遊人、匆匆的過客們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留下短暫的足跡並離開之後,他們所耳聞目睹的那些奇聞異趣也逐漸流傳開來,並每每被冠以“怪”字,也因而流傳下“雲南十八怪”、“雲南二十八怪”、“雲南八十一怪”等說法。
雲南第一怪
雞蛋用草串著賣:老鄉們為了便於買主攜帶所購買的雞蛋,又不被碰壞,便以竹蔑或麥草貼著蛋殼編,每個都隔開,十個為一串,可以掛在牆上,想吃的時候便吃幾個拿幾個。
雲南第二怪
摘下斗笠當鍋蓋:雲南竹林較多,因此許多用具都以竹子為原料,而鍋蓋就形似於內地的斗笠,只是頂略小一點,便於抓拿,而且用此做鍋蓋,透氣保溫,做出來的飯更加清香。
雲南第三怪
三隻蚊子一盤菜:雲南的許多地區,天氣較為炎熱,終年蚊蠅不絕,特別是野地與牲畜圈裡的蚊子個頭都比較大大,故誇張說三個蚊子一盤菜。
雲南第四怪
火筒能當水菸袋:當地人抽菸所用的菸袋很像內地的吹火筒,只不過吹火筒是往外吹,而它是往裡吸,煙氣經過水過濾,可以減低焦油的濃度,味道更加清涼香醇。
雲南第五怪
糌粑被叫做餌塊:雲南產大稻米,特香糯,把大米蒸熟舂打後,揉製成長條形的半成品,可炒吃、煮吃、蒸著吃,顏色白如雪,象內地做的白米粑,當地稱餌塊。
雲南第六怪
揹著娃娃談戀愛:少數民族期盼人丁,盛婚後數日媳婦便回門了,等有了娃娃再回婆家與丈夫相聚,開始真正的談戀愛。
雲南第七怪
四季服裝同穿戴:雲南地區氣候多變,夏天不熱冬天不寒,白天和晚上的溫差較大,可以說是冷熱瞬變,在街上四季服飾隨處可見,長的、短的、厚的、薄的,顏色豔麗,絢麗多彩。
雲南第八怪
螞蚱能做下酒菜:雲南許多地區的人都有吃蟲的愛好,變害蟲為佳餚,化昆蟲為美味,所以螞蚱、蝗蟲等,都因為油煎之後,焦脆鮮香,而成為了美味的下酒菜。
雲南第九怪
姑娘被叫做老太:雲南有些地區口音孃娘不分,喊姑娘其實就是指姑與孃,而把姑姑與孃孃喊為老太,所以你問姑娘他說老太,喊老太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