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部分(第3/4 頁)
人家家裡鬧了饑荒,日日以紅薯為食,紅薯也要省著吃,光靠紅薯要撐到明年收早稻,日子的艱難程度可想而知了。
謝長民日日去山裡挖葛根,久了自然也引起了村裡人的注意,就旁敲側擊的問他挖這東西做什麼用,謝長民一開始不說,後來有人也不管三七二十一也上山裡挖,後來村正出面跟謝長民說,村裡好些人家都舉家無食的,讓他別藏私,都是一個村子的大家要互幫互助,謝長民問過謝廣賦後,經得謝廣賦同意後,把做葛根粉的法子教給了村裡人。
村裡老老少少天天扛鋤頭上山挖葛根,山外圍的挖乾淨後,又跑去紅仁村去挖,直到第一場雪下來,村裡人才歇了手。
這一年就在許多人怎麼填飽肚子的憂愁中過去了。
過完年後,又是整月整月的不下雨,村裡人只得用竹管給小麥澆水,田邊路邊的野菜都讓挖光了,謝花也日日拿著小藥鋤去挖野菜,沒有水,種不了菜,只能挖野菜,她家還好,至少有飯吃,好多人家家裡靠野菜為主食,村裡好多的小娃都瘦得臉上沒有半點肉,眼睛都顯得特別大一雙。
有好些人家來家裡借米,王氏也抹不開臉說不借,人人都說捱餓等死。這家借一升那家借一升的,家裡一個月竟借出了二十來升米。架不住這麼個借法,王氏後來也只得拉下臉哭窮了,借米的人才漸漸的沒了。
青黃不接的日子,勉強捱到了四月收割了小麥,村裡人這才又落了口吃的。
謝花望著見底的江水,嘆了一聲,又是一個災年。
作者有話要說:嗯,終於碼完了,明日要去深圳,不知道有沒有空碼,先請著假再說,更了就是賺了,沒更就屬正常。哈哈。
第128章
集市上的米已經漲到二十文一斤了。
山裡的葛根也挖光了;村裡人越以難以填飽肚子。
謝長民一家也面臨著要斷炊了;謝長民土坯也不做了;天天去鎮上找活做,找活的人實在太多,好幾天都難得找到一人活,謝長民又去山裡砍柴;借了謝花家的牛車拉去鎮上賣;一開始一車柴還能賣十幾文錢,後來賣柴的人多;一車柴辛苦大半天就只賣得六七文錢;勉強一天能食得粥食,到最後柴火無人問津。
謝長民修房子的土坯雖然做好了不用錢,但是請砌匠的錢沒有。土坯放著也不是個事,怕時間長了萬一多下幾場雨又馬土坯給淋爛了。
鬧饑荒也沒幾家蓋新房子,曾子文接不到活也是天天閒著。後來曾家娘子主動和吳氏說不收砌屋的錢,免費幫她蓋屋子,但吳氏也發愁啊,這請人做事家裡連飯都招待不起,最後吳氏和謝長民又求到王氏和謝廣賦這裡,借幾擔穀子。
家裡的穀子也只餘下半谷櫃了,王氏和謝廣賦是不大樂意借的,但曾家都不收砌屋錢了,他們要不借這穀子也不大好說,於是咬牙借了三擔穀子給謝長民。
有了糧米,雖然來幫工的人每日只能吃得半飽,那也比在家餓肚子的強,村裡很多人都來幫忙了,屋子不過耗時十來日就蓋好了。
吳氏坐在自家新屋裡,激動得眼淚都流下來了,直說都是託了四爺四孃的福才有了一個像樣的家,五間大坯房豬圈雞棚都蓋得結結實實的,這讓村裡倒了屋子的人家羨慕不已,都說王氏和謝廣賦仁義。
米價漲到三十文錢一斤的時候,村裡開始有人熬不住賣田了,災年田賤,太平年間,一畝上等水田尚能賣上七八兩銀子一畝,而今不過是四兩銀子一畝,有錢的鄉紳地主都開始大肆收購水田。
家裡有十來兩銀子,但王氏和謝廣賦不敢用來買田產,只留著用來應急用。謝花想著張大壯那屋裡還有二十來石的穀子,若是此時賣出去應該是極好的價錢,再把錢用來購置田地豈不是很划算。
謝花剛有這個想法,又突然聽說鎮上的米行每日還限量了,好像邊境要開戰了。這真是一個內憂外患的壞訊息,謝花立馬打消了賣穀子的想法,她決定等等再看,要真是打起來,到時候有錢都買不著穀子。
村裡人去山上摘一種叫百花頭的嫩樹葉子來吃,這種樹葉子曬乾後炒菜有一種茶葉香,平常經常有人採了餵豬,豬吃的都是最苦的野菜了。王氏也採了百花頭來切碎了用米粉一起做成粑粑來吃。
劉氏又來借糧,說是家裡的葛根粉也吃光了,這回王氏和謝廣賦堅決沒同意,劉氏在屋外坐了兩天也沒借到糧,這才灰溜溜的回去了。王氏在劉氏回去後,擔心自家父母沒糧吃了,趁著黑夜送了小半袋米回了孃家。
謝廣賦覺得自家的谷櫃太扎眼,別人來借糧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