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3/4 頁)
使變成了魔鬼(3)
還有啊,責任還要歸於藥價的虛高(這需要政府部門出面規範),還有醫保體制的不合理(還是少數人的利益,同時造成了醫療資源的浪費,比如說床位什麼的,而在我國這些本來就很稀缺)。
()免費電子書下載
我之所以今天上來說這些,實在是因為替醫生不值。說心裡話,我也不喜歡去醫院,在學校的時候也曾經把小醫院罵得狗血淋頭。但是現在我明白了,醫生只是制度的執行者,他們沒有權利也沒有能力去改變這一制度,只能在這一制度下找到自己的活法。
大家別以為醫生多風光,我假期來的這一個月,算是見了男朋友的辛苦。每天6點起床,7點半趕到病房開始查房,幾乎一天都顧不上喝水上個廁所,因為病人一等就要罵。本來晚上5點可以下班,可是對於他們,只能是事情做完了才能走,常常是4點鐘收一個新病人以後,他只能6點多才出醫院,幾乎沒有7點以前回來的。而且醫生常常值班,一個班有時候連著30多個小時,遇到週末值班,整個週末就毀了。
我在這裡這一個月,他都沒怎麼陪我,看他那麼辛苦,只能每天晚上做好飯等他回來。有一次回來太晚了害我熱了兩遍飯。
我也不知道跟他在一起以後會是什麼樣子的,我只知道,他們的付出應該得到回報而不是全社會的不理解。他們成為了醫改失敗的犧牲品,輿論和各種新聞媒體把所有的焦點對準他們,老百姓自然也就認為醫生黑了。
可是救病治人,難道要醫院和醫生自己掏錢嗎?醫院又不是紅十字會。更何況,現在好歹也是市場經濟了,醫生也要養家餬口的,只付出不收穫的事情拿給各位,也不會有人做吧。
指望著男朋友輪轉三年每月只有1000剛過的工資,我沒話講。真的,如果要是醫生真的都高收入的話,我絕對不在這裡討罵的。
互相理解吧。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沒有哪個醫生(人品實在惡劣的除外,老鼠屎在哪兒都存在的)願意好好的工資不拿非要冒險去收紅包,好好的獎金不拿非要去揹著罵名開大處方。
醫保局是扮演好人呢,捱罵的都是醫生!醫生的工資收入只能是,抓住一個冤大頭,開刀啦(這也是國情,哪個國家像中國這樣吃藥品回扣這麼盛行啊?這是土壤問題!)
說多了都是眼淚!(開個玩笑,緩解一下現場氣氛)
:)我男朋友只是每天回來和我抱怨,在醫院還要和病人陪著笑臉,挺不容易的。他也挺難過掙的錢不多,等明年我碩士畢業了,怎麼著還不比他掙得多。
他沒時間上網,我打算好好替醫生伸伸冤,這幾天沒事在網上發發帖子,以正視聽。
大家覺得有道理的,就支援一下。有不滿的,也別罵我啊。這只是個人感受,沒有強迫大夥兒認同。
希望以後的醫患矛盾可以少一些。大家還是多注意身體,健康很重要滴!
:)
作者男朋友的回帖!
我就是樓主的男朋友:)看到她為我,也是為我們廣大的基層醫務工作者所做的努力,我覺得很感動,更加覺的作為這場改革中的從業者我們(醫務工作者)更應該發出自己的聲音,讓外界的人們不再被不全面的輿論導向所矇蔽。但是首先我請大家要靜下心來,自己思考我所說的事實(或是現象),而不是隻讓怨氣和偏見代替事實。
(不好意思的說)我家裡的情況用大部分人的標準來看,是個標準的“醫學世家”,這麼說不是為了給自己壯膽也不是用名頭來壓人,實際上我的同事沒有人知道我家的情況,我平時也最討厭那種用身世來壓人的傢伙。我在這裡主動坦白交代,主要是想縱向的比較一下醫生的不同處境,及我們國家醫療發展的過程,也算是回顧吧!
我外公是美國聖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的博士畢業,回國後在上海參加了抗戰醫療隊,遠赴緬甸隨遠征軍進行醫療衛生服務。他當時放棄的是美國的夫人,兩個兒子,和在上海舒適的生活,而那時的醫療市場是:一些留洋回來的醫生給病人插一次導尿管的開價是兩根金條。當然,那時的社會沒有什麼社會保障,也沒有人為窮人考慮醫療問題,沒錢的人得了病肯定是看不起病的,而很多醫生只是為少部分富有的人服務的群體。但那個時候也沒有聽說有人因為看不起病而喊著要打殺醫生的,畢竟作為可選擇的職業,醫生本身只是一項技術的提供者,他沒有天生的義務去完成職業要求之外的那些“奉獻”的。白求恩、柯隸華這樣的人是值得我們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