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部分(第3/4 頁)
都是歷代皇帝留下的讀書筆記。對於帝王之術,帝王們往往是隱晦不言,即便是說出來,也是含糊其辭。
用人之道,首在鑑人,次在用人,終在聚人,德才須鑑,不鑑必失。
用人有道,失道致禍,聚人為果,正心為因。用人要疑,用人不疑,必死無疑,疑人不用,無人可用。
知人者,王道也。知事者,臣道業。無形者,物之也。無端者,事之本也。鼓不預五音,二為五音之王。有道者,不為五官之士,二為理事之主。知人善用,為政之本。臣以自任為能,君以用人為能。臣以能言為能,君以能聽為能。臣以能行為能,君以能賞罰為能。
智莫難於知人,人心險于山川,難知於天!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道理簡單,可是實踐起來很難。
正所謂屁股決定腦袋,而不是腦袋決定屁股。
許多皇帝,往往是先坐在那把椅子上,再學習帝王之道。有許多的帝王,由於身份轉化不成功,結果悲劇了。比如李煜沒有成功由才子轉化為帝王,宋徽宗沒有成功由文人轉化為帝王;崇禎沒有成功由信王轉化為皇帝。
若是在太平年代,即便是沒有轉化成功,也沒有大不了的,不過是多交一些學費而已。
可是在末世,弄不好就是亡國之君了。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這些話,忽悠老百姓還可以,君王若是被忽悠進去,那就悲劇了。崇宗皇帝就是悲劇貨色,滅了魏忠賢,也就罷了,竟然被東林黨一口一個聖君忽悠住了,解散了東廠,自廢武功,結果朝堂江河日下,越混越慘。
帝王學即厚黑學,臉厚心黑而已。這兩樣說起來簡單,要想做的得心應手,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任何禮儀廉恥甚至親情、愛卿、友情在權位面前統統都要讓路。別說是不相干的外人,歷史上殺父滅親奪取皇位的事情也不少。歷代都是喊著德乃立身之本,然而到了他自己那裡,就變為成大事者不拘小節了。
趙光義身為臣子,卻害死了哥哥趙匡胤,篡位奪君,可謂是不忠;殺死自己的侄兒,可謂不仁;縱然將士太原燒殺搶掠,可謂不義。用儒家的說法,是不忠不仁不義,等同於禽獸。若是換成帝王之術,則是殺死皇帝,叫敢想敢幹;殺死侄兒,叫斬草除根;縱然將士太原燒殺搶掠,叫殺人誅心;搶奪侄兒的皇位,叫能者居之。
五胡亂華後,五代十國時期,為什麼朝代更替如此頻繁,那是因為人心亂了,人心一亂,天下人自然生非份之想了。而如今,汴梁城破,他趙樸為何能輕易而居當上皇帝,無人反對,就是因為人心不亂。
“宋太宗趙光義做得不好,不擇手段,急於登,成為他一生的汙點;不知兵,非契丹敵手,爾後屢敗,契丹均以誘敵深入、聚而殲之的辦法,終不省,這又是他人生的另一大汙點。而我不會!”
翻看著前代帝王,留下的讀書筆記,對於帝王之道的零散評論,趙樸只感到書到用處方恨少。
帝王之道,本質是外儒內法,以法、術、勢,三把刀,駕馭大臣,百姓;同時又用儒家的忠孝禮義,君王社稷等,給百姓大臣洗腦,統一思想。而這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當帝王是玩火,一個不小心就燒著自己了。
一想到滿朝上下,心思各異,詭異算計的大臣,趙樸就有些頭疼。
他只是一個十七歲的少年,玩弄心計,玩弄權術,玩弄鉤心鬥角,他拍馬也比不上朝廷內的那些老油條。而最為憂慮的是,他此時當了皇帝,卻是沒有嫡系,八字軍勉強算是嫡系,算是有一隻可用之軍。不過在朝堂內,他卻是沒有依靠的親信嫡系。
周文王有姜子牙,齊桓公有管仲,秦孝王有商鞅,秦始皇有李斯,劉邦有蕭何,劉備有諸葛亮,曹操有郭嘉,李世民有魏徵,趙匡胤有趙普,宋神宗有王安石,宋高宗有秦檜,而他又有誰能挑起大梁!
李綱,還不行?言過其實,說大話有些,實幹不行;
宗澤,主張太過激進,有些不切合實際。
其他一些都不瞭解,也沒有發言權。
趙樸感覺一切很是茫然,未來一點頭緒也沒有。
似乎感覺有些疲憊,趙樸停下筆,開始喝茶,一杯茶水,接著一杯茶水,喝得胃都有些淡了。可是如今除了喝茶解憂之外,趙樸什麼也不能做。
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而不知己,不知彼的情況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