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部分(第3/4 頁)
年)尊“至聖先師”。
清朝順治二年(1645年)世祖尊“大成至聖文宣先師”。
中華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國民政府尊“大成至聖先師”。
在這個時代,孔子是至高無上的。藉助孔子的名聲打廣告,最好不過了。
而此刻,趙樸搬出孔子從軍記,意思在鼓勵讀書人參軍。提高武備學堂的知名度,多招收一些學員,總不能一直阿貓阿狗三五個。
“《周禮?保氏》:“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儒生之道,僅僅是知曉大道理,知曉治國之道,是不夠的;還需要精於武備,精於騎射,精於戰場廝殺之學!”
“唯有尚武,才能保國,無武必危,唯武必亡,以戰止戰,仁者無敵,這才是儒家之道的精髓!”
“我朝,天子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士大夫當為國之脊樑,撐起天下危局。然則,國破山河碎的時刻,投降金軍,甘為走狗者,大有人在;以頭搶地,跳河自殺者,保全名節者,大有人在。前者是文賊,後者是腐儒。文賊為國之害蟲,腐儒為蛀蟲,這都是假儒,而不是真儒!”
“真儒者,唯有孔子。當年齊國大軍壓境的時刻,孔子不是手無縛雞之力的腐儒,不會以頭搶地,成全名節,而是會拿起手中的戈矛,守著城牆,上戰場野戰,擊退敵軍。”
“如今的大宋,與當年的魯國何曾相似?爾等可願意跟誰孔子的足跡,成就真儒!?”趙樸大聲喝道。
“願意!”
臺下的學員,也是齊聲歡呼。
這些學員,原本多是落地的書生,蒙學了幾年,連秀才也考不上,或是勉強考上秀才,進軍仕途無望,又沒有關係進入衙門。在鄉黨之間,當教書先生,又有些不甘心。
在武備學堂,頒佈了招生廣告的時候,他們報名參加。
而參加武備學堂,也是帶有幾分投機色彩,畢竟祭酒乃是當今皇上,不管怎麼說,加入了武備學堂,也算是天子門生。不論是水分有多大,至少在同窗面前,可以吹噓一番,滿足一點虛榮心。
而在他們報名之後,都是不同程度的遭到了父母,或是同窗的譏笑,這讓他們很沒有面子。
在這段時間的訓練中,興致也一直不高。
直到這一刻,他們才發現,原來他們是這樣的偉大,是一步步走向真儒,一步步向孔聖人靠齊。
而身邊的那些同窗,雖然有的學問比他們高,有的還有功名,甚至有一些入仕為官。可是他們卻是腐儒,手無縛雞之力,在金軍打來時,只能是從賊,或是自殺。
這一刻,武備學堂的學員,隱隱有種驕傲之感。(未完待續。。)
第232章打廣告
孔子從軍記,就這樣誕生了!
這只是趙樸無意想出的想法,為的是替武備學堂打廣告,提升知名度,以便第二期擴招時,能夠招收到足夠的人數。免得到時候,還是這點人,那就悲催了。
僅僅在開幕儀式上演講,還是不夠的。
在《破虜報》上,趙樸也開戰了積極宣傳,將孔子從軍記,編成了小說,開始流傳;
而在江南一帶的青樓,也不要彈唱靡靡之音了,還是演唱孔子從軍記的相關內容吧,至於如何改編詩詞,這就是那些大才子需要思考的問題了;而在鄉間瓦市之間;,孔子從軍記的話本大肆流傳。
總之,趙樸發動了國家機器,開始大肆的宣傳,打造孔子從軍記的相關資訊。
而此時,直屬於皇帝陛下的軍宣司,也開始寫著各種文章,都是評論、宣傳孔子從軍記的事情。
至於,在宣傳中一些雜音,也很快被趙樸抵消了。
總之藉著宣傳孔子從軍記的故事,趙樸大肆的為武備學堂打廣告。
在宋朝也開武舉,但是卻試策高低為去留,練得一身好武藝,不如寫的好文章,不如會誇誇奇談,這樣就造成了武官的選拔重文輕武。
且在授予官職之時,從中央到地方的一切要職,多由科第出身的文官擔任,甚至掌握全**權的樞密院,各地方州縣的軍隊指揮權,都交給了文官,導致即便武官擔任了要職,也將受到文人的排擠壓制,典型的外行指揮內行。
而即便是宋朝,崖山海戰時。已經是十萬火急的緊要關頭,軍人竟然還不能主持大局,還要被文官掣肘,於是大敗特敗,最後死光光!
文人指揮打仗,是宋朝的慣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