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部分(第2/4 頁)
,闖過沖衝阻攔,殺到三百步內,刺王殺駕,難度不是一般的大。
此外這位皇帝的演講,太有煽動力了,聽著讓人熱血沸騰,百姓對這位皇帝歡呼不斷,眼神中有狂熱之色,其中不乏刺殺的教內死士。
這些死士,是要刺殺這位皇帝的,卻被皇帝的言語煽動了。
清風老道心中閃過滑稽之感,想要責罵一番,可是張張嘴,沒有說出話來。
“這位皇帝小兒,比聖公還會說!”
清風老道,腦海中不覺閃過一個人影,正是已經死去的聖公方臘。
握了握懷中的短劍,心又變得硬了起來。
………………
在十幾個簡單的喇叭相助下,再借助回聲原理,三里之內,聲音清晰可聞。
底下人群歡呼不斷,趙樸心中微微鬆了一口氣。
在二十世紀,小鬍子是世界最偉大的演講家之一。隨著他的演講,德國迅速的軍事化,法西斯化,國家的戰爭機器全部開動,形成巨大的輾壓之力,橫掃來整個歐洲,強大的蘇聯也是被打殘了。
儘管,最後在群毆之下,小鬍子雙拳難敵四手,好漢架不住人多,被活活打死了,可是雖敗猶榮。
沒有小鬍子將歐洲搞殘廢,亞非拉的民族解放戰爭也會艱難很多。
而此時是演講,趙樸很大程度的借鑑了小鬍子的演講藝術,將學員們,以及百姓們計程車氣激盪了起來。至於是否會培養出法西斯思想,是否會有軍國主義誕生,是否會有少壯派出現,是否會對長久造成負面影響,趙樸都懶得理會,走一步是一步吧!
“一千五百年前,有個國家叫魯國,那時魯國國小民弱,卻是毗鄰著強大的齊國。那時齊國好似虎狼,隨時侵略魯國,魯國時常面臨危局,時常面臨滅國之禍,百姓全民皆兵,全力抵抗齊國,才有活路。”
“那時,一個偉大的存在,降生了。他叫孔子。少年時代的孔子,就開始參軍,共同抵抗齊國…………”
趙樸又開始繼續演講,只是內容變成了孔子從軍記。
這個時代,士兵的地位太低了,正所謂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除了無業流民,罪犯當兵之外,沒有人願意當兵。而讀書人更不願意當兵,寧肯在家中啃老,寧肯青樓中泡美女,也是不願意上戰場為國效力。
需要扭轉社會風氣,樹立重軍思想,此時樹立正面典型,樹立模範很重要。
而此時趙樸搬出了孔子從軍記。
孔子的地位很高,哪怕是在野蠻的時期,再為暴戾的君王,也是尊敬孔子,拜孔廟。元朝如此,後世的清朝也是如此。
孔子,也是唯一沒有當皇帝,卻是有皇帝稱號的人。
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弟子心喪三年,廬於墓旁者百餘室,因名其地為“孔裡”,並各植樹一棵。孔子後裔承繼其儒學,為名相、博士、大儒。臺灣之孔垂長先生,為其79代嫡孫。孔子是教育家、亦是政治家,孔子去世後。歷代帝王為彰顯對孔子的尊崇,不斷追封追諡。
西漢元始元年(公元元年),漢平帝劉衎追封孔子為“褒成宣尼公”“褒成”褒獎其功勞,“宣尼”是諡號,“公”是爵位。
北魏太和十六年(公元492年),孝文帝元宏稱孔子為“文聖尼父”。“文聖”是尊號,“尼父”是敬稱。
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靜帝宇文衍追封孔子為“鄒國公”,“鄒”是國名,“公”是爵位。
隋開皇元年(公元581年)。文帝楊堅稱孔子為“先師尼父”;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高宗李治贈孔子為“太師”,“太師”為官位。
武周天綬元年(公元690年),武則天封孔子為“隆道公”。“隆道”是封號,“公”是爵位。
唐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玄宗李隆基封孔子為“文宣王”。“文宣”為諡號,“王”是爵位。這兒的“王”不是後世皇帝以下的侯王的王。而是周天子“武王”“成王”的王。
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改文宣公為衍聖公。後代相沿不改。
西夏仁宗三年(公元1146年)三月,西夏仁宗頒佈詔令:“尊孔子為文宣帝,令州郡悉立廟祀,殿庭宏敞,並如帝制。”(據《宋史?夏國傳》和吳廣成《西夏書事》記載)這一封號是給歷朝歷代最高階別的人的。
元朝大德十一年(1307年)成宗加銜“大成至聖文宣王”。
明朝世宗嘉靖九年(1530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