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部分(第3/4 頁)
臣**。這個機構,自然是為大臣不喜歡,自然是遭到大臣們集體反對。根本無法正式成立,只能是私下裡,以私衛的形式存在。
而軍部也是如此!
在大宋,兵部、樞密院、各部軍隊,彼此之間,相互制約。樞密院有調兵權,當無統兵權;兵部有統兵權,但是無調兵權;而各部軍隊,沒有上級命令,根本不得調動。總之三者之間,相互制約,相互配合,最大程度的將兵權握在手中,避免了軍閥割據。
但是在三者之間,缺少一個大腦般的存在,協調彼此。
於是,趙樸想到了參謀部,便創立了軍部。
成立軍部,主要是集中思想,全力制定合理的軍事作戰計劃,減少黨爭,減少內耗。
只是設定軍部時,趙樸沒有打算將他設定為朝廷機構,為的就是防止軍部權力擴大。隨著戰爭的繼續,軍部權力會擴大,甚至是凌駕於諸多的朝廷機構,那時會破壞朝堂的穩定,引發一系列可怕的後果。
在座的都是精明之人,立刻明白了軍部所在。
若說內閣,是文臣的首腦;而軍部,這是軍隊的首腦。在未來幾年戰爭中,軍部必然佔據重要位置。而若是能夠佔據一席之地,也意味著話語權的擴大。
“陛下,軍部幾人?”趙鼎率先問道。
“進入軍部者,必須要知兵之人。進入軍部。人數按照具體情況確定,暫時八人,若是情況有變,可以適當增減!”趙樸含糊道。在他的設想著,軍部的主要成員,將是武備學堂的學員為主,以八字軍主要將領為框架,構成一個整體。
接著,趙樸又大致的講述了軍部的參謀職能。
中國在很早就有了廟算的思想,在宋代就有了簡單的參謀制度,可是至始至終,就沒有蛻變成真正的參謀機構。
打仗,更多是靠著武將的經驗。
若是武將經驗豐富,抓住敵人破綻,擊敗敵人,就勝利了;反之,武將經驗差一些,則是被敵人打敗全軍覆沒。而大的戰役指揮上,往往是靠著元帥,想當然的作戰,或是一些狗頭軍師你一言我一語,元帥最後做選擇題,選擇對了,就勝利了;選擇錯了,就輸得褲衩也沒有了。
此時,戰爭更是一種藝術,全靠雙方水平決高低。
而趙樸,則是要把戰爭變為數學,獲取精確的資訊,得知雙方的利弊得失,進行各種資料進行推演,將戰爭的各種變數,變為可確定!
而軍部的作用,就是將這種藝術,抓化為數學。
這種轉化,可能會壓抑一些名將的天分,可能減少一些大捷的出現,但是也會減少一些將領的失誤,減少大敗戰的出現。
ps:感謝優酷4投了1張月票
〖
第263章難克的汴梁
“多算勝,少算不勝!軍部,就是將廟算發揮到極致。這種廟算,不是拍著腦袋決定,而是綜合各種資訊,不迴避自身的缺點,也不迴避敵人的優勢,一切追求客觀真實,使戰爭的勝負可以估量,而不是想當然的你認為必勝,或是想當然的認為必敗。在制定作戰計劃時,要制定最理想的一份,也要做最壞的一份作戰計劃!”趙樸一邊思考,一邊說道。
文武聽著,隱約有些明白了。
而在軍部人員初定上,僅僅八人,文臣四人,武將四人。文臣主要是側重於後勤一類,而武將則是側重於基層軍官。而不論文武,都是年青人為主,官位不高,山頭主義不太嚴重,黨爭跡象不顯,有較大的塑造xing。
軍部初創,就開始發揮作用,制定襄陽之戰的作戰計劃。
有了軍部的存在,趙樸總算是鬆了一口氣。
此刻,他只需要扮演監督者,決策者就足夠了,以檢測軍部八人合力制定的作戰計劃,是否可行。
………………
軍部才草創的時刻,汴梁大戰再次展開。
山河依舊,汴梁卻遭受了大劫,此時金軍正在緩緩退去,同時帶走的還有地上的屍體,只有城牆上和城牆下的鮮血,證明著曾經這裡發生過血戰。
“將軍,金軍又退了!”一旁的副將道。
“是呀,金軍又退了!”張所低聲道。
金軍一次次的進攻,戰術配合越發的嫻熟,一些攻城器械的應用也是越發的jing妙,只是汴梁還是依舊牢固,汴梁好似一座不倒的巨城,依舊聳立在那裡。如山如嶽。
激戰後的宋軍,緩緩的收拾著地上的屍體,包紮著袍澤身上的傷口,一些傷重的及時救治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