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部分(第2/4 頁)
得理會,他只要保證活著時,當好皇帝,能夠保家衛國,能夠讓百姓有個相對穩定的生活就足夠了。提後人操心,替子孫擔憂,他懶得理會。
而實行軍戶制度,前提條件是有大量的土地,沒有大量的土地,如何分田,如何建立軍戶制度。
趙樸曾經想要,是不是透過一些“合法手段”,獲取大量“非法土地”。可是一查帳,一檢視官府的田地歸屬,再看暗處的一些賬目,立時有種吐血的衝動——若是打土豪,分田地,他這個皇帝絕對跑不了。
他是揚州最大的地主,佔據的土地數量樹木驚人,揚州約八分之一的土地,都是歸他所有。
若是在搞土改,他這個皇帝絕對是被“革命”!
不得不說,身為皇族的趙氏,是當今第一大族,靠著政治上,經濟上的有利地位,不需要親自出手,手下就有一群狗腿子藉著各種名義,收斂錢財,兼併土地,從各種方式收取好處。而一些官吏,只要是腦袋不抽筋,也不會找這些人麻煩,於是在這種情況之下,皇族的土地和各種店鋪,各種資產不斷擴大。
這只是揚州一地,而在其他繁榮的地區也有不少財產。一些因為太隱蔽了,隔得關係太長了,才沒有查到。
趙樸看著各種各樣的地契,擱著八竿子才能打到一下的土地,心中既是激動,又是惶恐。在這些地契中,有三層是屬於皇莊,是明處的財產;而有七層屬於隱形的財產,藉著各種名義,當著後臺老闆。
這只是一個揚州,而在江南其他地區,也有著皇族兼併。
這些很是零散,本來是屬於宋朝皇室的,並不都是屬於他這個皇帝。只是隨著金軍南下,大量的皇族成員被擄走,留下的也是遠支,沒權沒勢的,趙樸無形中接受了這些財產,變為了自己的私有財產。
有了土地,一切都好說了。
可以合理安排,實行軍戶制度。
在分配土地,制定具體的規章制度上,還有一些細節上,這已經不是趙樸可以做的了。他只是提出簡單的思路,至於詳細的規章制度、如何操作,這都是大臣們的事情,是戶部、兵部的事情了。他是君王,只負責監督,只負責檢視是否有暗箱操作。
於是軍戶制度就這樣實行了。
在揚州軍中實行,有些試驗田的味,失敗了無關大雅,成功了卻可以借鑑,一切以試驗為標準。
明朝的軍戶制度,是介於人丁稀少,國家賦稅不足以養軍,只能是軍隊自養,目的在於省錢、強軍,卻不是以利民為主;而趙樸實行的軍戶制度,則是以強軍、保國為目的。
宋朝禁軍戰鬥力低下,有很多原因,其中實行募兵制是最大原因。
募兵制,是走向職業化軍人的開始。在封建社會,實行募兵制有些前,不是造成軍閥割據,就是士兵戰鬥力低下,前者是唐朝,後者是宋朝。在文盲率極高的時代,搞募兵制是一件極為危險的事情,不是造成軍閥割據,就是造成政府財政赤字。
正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在封建社會,那些實行兵農合一,戰時為兵,閒時為民,戰鬥力比較強,過那些搞募兵制的國家。
“民之為道也;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
歷史上,造反者絕大多數都是無業流民,或者是失去土地農民,因為一無所有,才無所顧忌;那些有田地耕作的農民,有穩定職業的百姓,很少參與造反,即便是有委屈,也多數忍了,他們多數是積極抵抗義軍的主力。
因為有地,便有安穩的生活,而所謂的義軍入侵,所謂的蠻夷入侵,往往會讓他們失去土地,失去安穩的生活,這讓他們拼死反抗。
總之,實行了軍戶制度,讓軍人有了戰鬥意志,有了戰鬥意志,在適當的訓練,就是一隻強軍了。即便是不能縱橫無敵,也可以自保有餘。
而宋朝實行募兵制,當兵是為了掙錢,而錢哪裡有命重要,於是養成來士兵們習慣於大順風戰,善於搶功勞(搶功勞,就是搶錢),而一旦遇到強敵,一旦久攻不克,士氣就會下跌,甚至會奔潰,出現上萬人,十幾萬人,幾十萬人大潰敗。
這在後世時不可想象的,可是在這個時代,卻是最為常見。
在揚州實行的軍戶制度,很大程度上借鑑了明朝的軍戶制度,可是在一些細節上卻是改動較大。
明朝的軍戶制度,所有軍戶皆為世襲。每個軍戶的在衛軍士,其主要任務是在固定的衛所充當額軍,被稱為正丁。正丁子弟為次丁或餘丁,正丁死亡,要由該軍屍的次丁、餘丁依次遞補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