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官制介紹(第1/7 頁)
唐代官制介紹
比較中國古代歷代的中央管理機構設定,唐代的政權組織形式比較合理,它繼承和發展了前代的三省六部制,既可相互制約,又分工明確,正因為具備了一定的積極的、合理的封建科層制功能,才在一定程度上確保了政務清明,迎來繁榮一時、洋洋泱泱的盛唐氣象。創造了中國封建社會最昌盛的時期,而且走在了當時全人類社會的發展前列。
一、三師(太師、太傅、太保)或三公(太尉、司徒、司空)
三師西周時期已較成熟,原都是宗族的長老,對王負有指導、輔佐、監護的責任。保,保其身體;傅,傅其德義;師,導之教訓。“君師者,治之本也”(《大戴禮記。禮三本》)在君主年幼或尚未成熟之時負起全面的指導作用。非道德功勳崇高,則不居其位,寧缺毋濫。到唐代,轉變成三公,名位高但不實際行使權力的虛職,不屬僚屬之列的榮譽職位。
二、三省並相(中書、門下、尚書)
中央行政機構還有其他省、寺、監等各部門,但以此三為最要。其中中書省為受命於最高指令制定、推出各項政令等職能的機關;門下省為朝廷政令及各類上行文的審議機關;尚書省最高的執行機構,執行各項政令。
三省的職能分割和職位設定主要有:
1、中書省:正職長官為中書令,副職長官為中書侍郎。下轄:
中書舍人、右散騎常侍、右諫議大夫、右補闕、右拾遺、起居舍人、集賢殿和史館(機構)
2、門下省:正職長官為門下侍中,副職長官為門下侍郎。下轄:
給事中、左散騎常侍、左諫議大夫、左補闕、左拾遺、起居郎、城門郎、符寶郎、弘文館(機構,掌管圖書、禮儀、制度沿革等)
3、尚書省:正職長官為尚書令,副職長官為左、右僕射。六部各設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下轄六部二十四司情況:
1)吏部――掌管官吏選拔、任免、升降、考試等。下屬官員有主事、令史、書令史、制書令史、甲庫令史、亭長、掌固等。
2)戶部――掌管戶口、經濟、財政等。下屬官員有主事、令史、書令史、計史、掌固。
3)禮部――掌管禮儀、祭祀、科舉、學校、教育等。。。。。。
注:以上三部左司統之。
4)兵部――掌管武官選拔和軍事行政。。。。。。。
5)刑部――掌管司法行政和審判。。。。。。
6)工部――掌管各項工程建設和後勤有關工作。。。
注:以上三部左司統之。
三、六部是政務機關,而另外還有事務機關――九寺,來源於秦漢時期的九卿。地位在六部之下。其正、副長官為卿、少卿。具體分門如下:
1)太常寺
2)光祿寺
3)衛尉寺
4)宗正寺
5)太僕寺
6)大理寺(中央最高審判機關)
7)鴻臚寺
8)司農寺
9)太府寺
另外,還有從中分離獨立出來的直屬機構――五監:國子監、少府監、軍器監、將作監、都水監。
|
四、內設的侍從機構
有殿中省、內侍省、學士院、內樞密使。其中學士院為唐玄宗所始設。最初招攬才學之士謂“待詔”,又從朝官中選拔有才藝者居翰林,叫“翰林供奉”,後改稱“學士”,專掌內命。後來又有“內相”的別稱,尤其加上“知制誥”、“翰林學士承旨”等頭銜。|
五、區別於職務的品階制度
包括不任實際管理職務的工作人員都各有品階,許多時候,職務與品階並不一致。文官品階及其名稱如下:
1、正一品:太尉、司徒、司空
2、從一品:開府儀同三司
3、正二品:特進
4、從二品:光祿大夫
5、正三品:金紫光祿大夫
6、從三品:銀青光祿大夫
7、正四上:正議大夫
8、正四下:通議大夫
9、從四上:太中大夫
10、從四下:中大夫
。。。。。。
30、從九下:將仕郎
另外,還有對皇組宗室成員、戰功等的獎賞所勳封的不同待遇稱號。
六、監察、諫議制度及其結構設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