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巨大的分歧(第1/2 頁)
曹操軍動員了四十萬兵力,卻輕易地撤退了。
對此感到不可理解的孫權,實際上是有原因的。
那是因為一位名臣的去世極大地影響了曹操的心情。
“王佐之才”荀彧文若。
眾所周知,他是一位天才政治家和軍事家。是曹操軍人人認可的第一參謀。
在曹操遠征濡須口期間,他在壽春去世。
有傳言說他是自殺。這是因為在那一年發生了一件被懷疑是其原因的事件。
那就是在幕僚們之間,出現了推舉曹操為魏公的動向。
“公”是臣子所能獲得的最高爵位,其上只有王和皇帝。
也就是說,如果曹操登上魏公之位,名聲進一步提高,自然就會邁向王位。甚至可以看到篡位稱帝的前景。
如果曹操晉升為魏公,那麼周圍那些想要讓曹操掌握權力的人就無法被阻止。
這與曹操在銅雀臺宣稱不渴望帝位的想法背道而馳。
理解主公的心意,荀彧站在反對的立場。
話雖如此,但主公的榮耀也關係到自己的榮耀。
那些推薦曹操為魏公的人也很拼命。
其中的核心人物是司空軍師祭酒董昭。
董昭首先提議恢復五等爵位制度,並同時勸說曹操登上公位。
五等爵位是指“公、侯、伯、子、男”,是周朝時期創立的制度。
不過董昭的目的主要是讓曹操登上魏公之位,而不是真正恢復制度。
他以恢復爵位制度為幌子,推動曹操就任魏公。
反過來說,如果曹操不成為魏公,他根本就不會考慮恢復制度。
“曹操大人作為漢朝忠臣,控制了中原,平息了關中的叛亂。近年來,說他功績卓著也毫不誇張。臣鄭重推薦曹操大人就任魏公。”
“董昭大人,請等一下。你的主公的功績我很清楚,但他並不是為了追求榮譽而發動戰爭。他是出於對漢朝的忠誠才走到今天。”
荀彧正面否定了董昭的提議。荀彧也不是不認為將來可能會走到那一步,但現在不是時候。
因為南方還有劉備和孫權這兩個最大的敵人。
其中,荀彧特別關注劉備。如果傳出曹操有篡位野心的風聲,可能會給劉備提供大義名分。
曹操以朝廷之敵的名義驅逐了周圍的群雄,但現在可能會發生相反的情況。
如果劉備還是赤壁之戰前的弱小勢力,倒也不用在意,但他得到荊州後情況就變了。
可以說劉備已經成長為曹操稱霸的最大障礙。
如果在這個時候刺激他和世人,讓他成為反曹的領袖,那麼人們可能會流向劉備那裡。
如果曹操就任魏公導致稱霸之路受阻,那就毫無意義了。
“荀彧大人,我不知道你為什麼這麼神經質。難道你認為曹操大人有篡位的意圖嗎?”
“即使主公沒有這個意圖,但世人可能會這麼看。我擔心這種傳聞會給那些尚未心悅誠服的勢力提供力量。”
“擔心外敵,卻阻礙主公的榮耀,作為臣子,這種想法合適嗎?”
所以,曹操本來就不渴望這種榮耀。
荀彧強忍著想要大喊的衝動。
他覺得只有曹操強烈表態才行,於是等待著主公的話。
然而,曹操卻說出了令人意外的話。
“文若,魏公就任真的是個棘手的問題嗎?”
這種語氣表明曹操也在積極考慮。
荀彧的臉上露出失望的神色。
“只差一步了……至少在討伐劉備之前,請您自重。”
“果然如此。”
荀彧的意思曹操也明白。但作為統領眾多群臣的曹操,他的立場也很艱難。
在赤壁大戰中失敗後,又在關中叛亂中獲勝,士氣正旺。
他認為趁著這個勢頭再推一把,就能恢復赤壁之戰前的氣勢。
在這種情況下,魏公之位似乎也不是一個壞辦法。
此外,坦率地說,年齡問題也在曹操心中投下了陰影。
曹操今年五十七歲。他開始覺得在有生之年實現霸業可能很困難。
作為人,想要留下些什麼並傳給下一代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但即便如此,曹操也沒有忽視一直與他並肩作戰的荀彧的意見。
剛才的話只是為了確認。
然而,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