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呂蒙崛起(第1/2 頁)
在孫吳,人們為偉大的名臣張紘的去世而悲痛嘆息。
張紘以其智謀和外交手腕支撐著孫家。
曹操也高度評價他的才能,每次張紘訪問許都進行外交活動時,曹操都會想盡辦法挽留他。
但最終,張紘選擇了輔佐年輕的君主們。
與被並稱為江東二張的張昭一樣,張紘既作為孫策、孫權的臣子效力,同時也時常扮演著良師的角色,給予指導。
可以說,正是因為有了他的努力,才有瞭如今的孫權。
張紘臨終前留下的遺言是遷都。孫權聽從了他的話,將州都遷至丹楊郡的秣陵,並將地名改為建鄴。
在新的州都,孫權每每讀到那封可以視為遺言的書信,都會流下大顆的淚水。
然而,不管孫權的悲傷心情如何,傳來了曹操軍四十萬即將進攻濡須口的訊息。
孫權心想,不能總是沉浸在悲痛之中,否則會被張紘笑話,於是振奮起來。
孫權立即組織軍隊,並決定親自參戰。他任命呂蒙為軍隊總司令。想想看,自從軍事支柱周瑜去世後,這是孫吳的第一場大戰。
在此之前,呂蒙雖然作為一名武將表現出色,但擔任總司令還是第一次。
對他的這次重大提拔,體現了孫權對他的期望。
孫權率領七萬軍隊,為了與合肥的曹操軍對峙,在巢湖的對岸、濡須口附近佈下陣勢。
濡須口是指從巢湖流出的支流濡須水與長江的匯合處一帶。
在陣中,呂蒙提出建造塢堡的必要性。塢堡是以防禦牆為主的防禦工事,是具有卓越防禦力的軍事據點。
以前,在合肥與曹操軍對決時,孫吳軍在巢湖佈陣,但沒有建造塢堡等防禦據點,而是用船代替,讓士兵在船上待命。
那些對水上戰鬥有信心的將領認為,在船上更容易轉為進攻,所以這種方法很受歡迎。
呂蒙最初提出建造塢堡時,也有很多人認為不需要,但由於一件事情的發生,決定在濡須口建造塢堡。
這件事就是孫權手下的猛將董襲遭遇水難去世。
為了對抗曹操軍,董襲像往常一樣在船上待命,不幸的是,在夜裡他被捲入了風暴之中。那時,船上一片混亂。
“增加錨,以免被沖走。”
“正在做,但船底開始進水了。”
“什麼都行,找東西堵住漏洞。”
儘管如此下令,但船已經開始傾斜,幾乎不可能恢復平衡。即便如此,董襲仍大聲指揮,拼命重複著指示。
“將軍,這艘船不行了。請撤離。”
“胡說。這是孫權大人賜予的重要船隻。怎麼能捨棄它逃跑呢。”
“明白了。我們一起努力到最後吧。”
由於董襲不撤離,船上沒有一個人想要逃離。因為船上都是敬仰董襲的人,他們早已做好了同生共死的準備。
船員們齊心協力試圖抵抗,但最終還是無法抵擋大自然的兇猛力量。天亮時,董襲乘坐的船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沉沒了。
正是因為董襲強烈的責任感,才導致了這場悲劇。呂蒙面對被衝到岸邊的董襲遺體,淚流不止。
“這樣的事情,絕不能再發生。”
呂蒙發誓後,強烈建議設定塢堡。在戰爭開始前就失去了重要戰力的孫權採納了呂蒙的建議,各位將領也表示同意。
得到批准的呂蒙開始在濡須口大規模建造塢堡。他設計了一個能夠抵禦曹操大軍的堅固防禦工事。
濡須口正好有一個月牙形的水路,呂蒙在這裡建造了濡須塢。由於這個塢堡的形狀,它也被稱為偃月塢。
濡須塢建成後,孫權將濡須口的陸地本陣和這個塢堡分別作為攻擊和防禦的據點,準備迎擊曹操。
孫權雖然構建了萬全的防禦體系,但曹操軍卻搶佔了先機。
在長江西岸設定的陣地被從合肥出征的曹操軍奪走,守將公孫陽被俘。士氣高漲的曹操軍一直推進到濡須塢前。
面對四十萬曹軍,孫權不敢輕舉妄動,而曹操也對新的防禦工事保持警惕。
在雙方對峙的時候,天氣又一次搗亂。
為了迎擊曹操的水軍而出戰的徐盛的蒙衝戰船遭遇了突然的風暴,無法航行。
結果,船被衝到了對岸曹操陣營的附近,在淺灘處擱淺了。
在敵人陣營的正中央,只有一艘船孤立無援,徐盛的部下們臉色蒼白。
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