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後周攻南唐之戰十四(第2/3 頁)
與對國家的絕對忠誠,號召朝野上下以此為榜樣,共謀國事,同興南唐。
然而,命運似乎總愛與人開玩笑,正當柴克宏滿懷豪情壯志,準備率領精銳之師,奔赴前線重鎮壽州,誓要解壽州之圍,展現他更高超的軍事才能時,一場突如其來的疾病卻悄然侵襲了他的身體。在趕往壽州的路上,柴克宏的病情急劇惡化,儘管隨行醫官竭盡全力,仍未能挽回這位英勇將領的生命。他,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仍心繫國家,心繫前線,那份對勝利的渴望與對國家的忠誠,讓人動容。
柴克宏的驟然離世,如同一道晴天霹靂,震動了整個南唐朝野。從朝堂之上的君臣到民間百姓,無不沉浸在深深的悲痛之中。人們紛紛悼念這位年輕有為的將領,他的逝去不僅是南唐的一大損失,更是無數人心中的遺憾。李璟更是悲痛欲絕,他失去了一個可以信賴的左膀右臂,一位能夠為他分憂解難的忠臣良將。為了緬懷柴克宏的功績,李璟下令全國舉哀,並追贈其高位厚葬,以示哀榮,同時也希望他的精神能夠激勵更多的南唐子民,為國家的繁榮富強而努力奮鬥。
面對後周勢力如潮水般洶湧而至的軍事壓力,南唐國主李璟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決斷力與緊迫感。他深知,國家安危繫於一線,必須立即且有效地調整戰略佈局以應對這場危機。於是,李璟迅速召集朝中重臣,於燈火通明的議事殿內徹夜商討對策,最終,他力排眾議,做出了一項大膽而決絕的決策——派遣皇族中最受信賴且英勇善戰的齊王李景達擔任諸道兵馬元帥,親自披甲上陣,以彰顯皇室保衛疆土的決心與勇氣。
李景達在接過這沉甸甸的使命之時,眼神中閃爍著不容置疑的堅定與決絕。他深知此行責任重大,關乎家國命運,故而沒有絲毫的遲疑與猶豫,立刻著手整備軍馬,從糧草輜重到兵器鎧甲,無一不親自過問,力求萬事俱備。在營帳前,他慷慨激昂地誓師出征,誓詞迴盪在遼闊的原野上,字字鏗鏘有力,激起了每一位將士內心深處的熱血與豪情。他們望著這位英勇無畏的將領,無不士氣如虹,心中湧動著誓死扞衛家國安寧的強烈信念。
為了確保此次戰役能夠取得決定性的勝利,李璟作為幕後的智者,更是傾注了無數心血。他深知單憑一己之力難以成大事,於是精心挑選了兩位智勇雙全的得力干將,以輔佐李景達。其中一位,便是久經沙場、戰功赫赫的陳覺。陳覺將軍不僅武藝高強,更兼謀略過人,他的名聲早已在軍中傳為佳話。此次被任命為監軍,他肩上的擔子異常沉重,既要監督軍紀,嚴明賞罰,保持軍隊的紀律嚴明與戰鬥力;又要協調各方作戰計劃,確保前線指揮的靈活多變與高效執行。陳覺以其深邃的戰略眼光、豐富的實戰經驗以及敏銳的戰場洞察力,迅速成為了李景達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在他的協助下,軍隊的訓練更加有序,戰術的運用也更加靈活多變,為即將到來的大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另一人,則是前武安節度使邊鎬,他不僅戰功赫赫,且對地形地貌瞭如指掌,被任命為後援部隊指揮官,負責在關鍵時刻給予前線部隊必要的支援與增援。邊鎬的加入,無疑為南唐的防禦體系增添了一道堅實的防線。
然而,這一精心策劃的戰略部署,在中書舍人韓熙載眼中卻別有一番解讀。韓熙載,一位以直言敢諫著稱的文臣,他深知親王掛帥本就意義非凡,是對其能力與地位的雙重肯定。因此,當他聽聞增設監軍的訊息時,不禁憂慮重重。在他看來,此舉非但未能增強作戰力量,反而可能因權力分配問題在軍中埋下不和的種子,影響將士們的團結與士氣。於是,韓熙載毅然上書,言辭懇切地表達了自己的擔憂與見解,希望李璟能夠三思而後行。
然而,面對國家存亡的緊要關頭,李璟的心志異常堅定。他深知,戰場之上瞬息萬變,任何細微的疏忽都可能導致滿盤皆輸。因此,儘管他理解並尊重韓熙載的意見,但最終還是選擇堅持自己的決定,相信自己的判斷與佈局能夠引領南唐走出困境,重振國威。
此外,為了在南唐的疆域內構築起更為堅實的軍事防線,李璟皇帝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遠見卓識與決心,他親自策劃並推動了一項全面而積極的軍事招募策略。這項策略不僅著眼於數量的擴充,更重視質量的飛躍,力求將天下英才盡攬麾下。為此,他特意選派了以識人善任著稱的鴻臚卿潘承佑,作為特使,踏上了前往泉州、建州等軍事重鎮及人才輩出的地區的征途。
潘承佑深知此行責任重大,他帶著李璟的厚望,深入民間,廣開才路,不僅透過張貼告示、舉辦比武大會等形式吸引有志之士,還親自走訪各地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