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邯鄲再困,危局中的掙扎與抉擇(第1/2 頁)
邯鄲城二次被秦軍圍困,烽火再度肆虐城頭,黑煙滾滾,遮天蔽日,似要將這座飽經滄桑的城池徹底吞噬。
趙王於宮闕內來回踱步,面色凝重,往昔解圍的欣喜早已蕩然無存,如今只剩滿心憂慮與焦急。
身旁謀士們噤若寒蟬,空氣仿若都凝結成冰,唯聞城外秦軍喊殺聲陣陣傳來,如催命鼓點,一下下撞擊著眾人緊繃的心絃。
李牧率殘軍退回城中,鎧甲破碎,戰袍染滿鮮血,卻依舊身姿挺拔,目光透著不屈。
他深知此番局勢比上次更為兇險,秦軍顯然有備而來,且利用聯軍內訌佔盡先機。“大王,秦軍攻勢雖猛,但邯鄲城防堅固依舊,我軍尚有一戰之力。當下當速派人出城,聯絡各國舊部,曉以利害,重聚聯軍,方有破敵之望。”
李牧抱拳,聲若洪鐘,試圖在絕境中尋出一絲生機。
趙王微微頷首,即刻遣數路使者,喬裝出城,分赴各國。
然魏國朝堂之上,貴族們紛爭不休,救援派與自保派各執一詞,唇槍舌劍,互不相讓。
韓國則是自顧不暇,國內饑荒蔓延,流民塞道,對出兵援趙有心無力。
楚國項梁,雖有心再赴戰場,卻被國內舊貴族掣肘,糧草軍備籌集緩慢,難以即刻發兵。
燕國朝堂經此前波折,對援趙心存忌憚,主和之聲甚囂塵上。使者們碰壁而歸,帶回的皆是令人沮喪的訊息,邯鄲城內人心惶惶,士氣如墜冰窟。
秦軍營地中,王賁與范雎凝視著邯鄲城,嘴角掛著志在必得的淺笑。“此番那李牧孤立無援,趙國便是甕中之鱉,我軍只需穩步推進,便可踏平此城。”
王賁輕撫佩劍,眼中滿是冷峻光芒。范雎卻搖頭,目光深邃:“將軍莫要小覷趙國,邯鄲軍民素有死戰之志,我等還需提防城中有變,可一面強攻,一面再施離間,分化其守城力量。”
於是,秦軍密探混於難民之中潛入邯鄲,散佈李牧兵敗乃因其私通秦國、欲獻城求榮的謠言。
一時間,市井街巷流言蜚語四起,部分趙軍將士心生疑慮,望向李牧的目光也多了幾分猜忌。李牧聞聽傳言,怒髮衝冠,於校場當眾立誓:“我李牧一生忠君愛國,豈會做此等叛國之事!今大敵當前,望諸位同仇敵愾,共守邯鄲,若有二心,天打雷劈!”言罷,拔劍斬下軍旗一角,以表決心,將士們見此,疑慮稍減,可軍心已隱隱有了裂隙。
邯鄲城牆上,公子偃親督防務,指揮軍民搬運礌石、箭矢,加固城防工事。
“秦軍此番攻勢不同往昔,我等須得打起十二分精神。”
他高聲呼喊,鼓舞士氣。公子嘉則穿梭於街巷,安撫百姓,分發口糧,穩定城內秩序。
但隨著秦軍圍城日久,城中糧草漸盡,水源亦遭秦軍暗中投毒,百姓開始飢病交加,哭聲、哀怨聲不絕於耳,城防壓力愈發沉重。
城外秦軍攻勢愈發猛烈,投石車將巨石如雨點般砸向城牆,雲梯紛紛搭上城頭,秦兵蟻附而上。趙軍拼死抵抗,以肉身築起防線,每寸城牆皆浸染鮮血。
李牧見勢,親率精銳出城突襲秦軍側翼,試圖打亂其攻城節奏,一時之間,戰鼓雷鳴,雙方殺得昏天黑地,黃沙漫天皆被染成赤色。
恰在此時,北方代郡一支神秘輕騎悄然逼近戰場,約千餘人馬,皆身著黑衣,行動鬼魅,直撲秦軍後方糧草營地。
為首將領身形矯健,武藝高強,率部如利刃切入,秦軍後方頓時大亂,糧草輜重火光沖天。
原來,李牧早有安排,預留這支奇兵以備不時之需,他們在代郡蟄伏多日,尋機而動。
此番突襲恰中秦軍要害,秦軍攻城之勢為之一緩,邯鄲城暫時獲得喘息之機。
但秦軍豈會善罷甘休,迅速回援後調整部署,將邯鄲城圍得水洩不通,決意困死城中軍民。
趙王與李牧等人緊急商議,決定冒險掘地道出城,聯絡城外潛藏的趙國勢力以及試圖觀望的他國援手,力圖在絕境中絕地反擊,扭轉乾坤。
地道挖掘艱難萬分,土層厚實且秦軍耳目眾多,稍有動靜便可能暴露。負責挖掘的工兵們小心翼翼,汗如雨下,手中鐵鏟不停翻動泥土,每掘進一寸都似在與死神博弈。
可城中軍民已無退路,為求生機,不分晝夜輪班勞作。
與此同時,李牧親率一支小隊,偽裝成秦軍巡邏模樣,出城襲擾秦軍後方哨崗,製造混亂,掩護地道挖掘程序。
秦軍亦察覺城中異樣,加強了周邊巡邏與偵查,甚至驅使民夫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