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書架
首頁 > 歷史軍事 > 新戰國七雄:趙國崛起 > 第76章 邯鄲餘波,合縱新局

第76章 邯鄲餘波,合縱新局(第1/2 頁)

目錄
最新歷史軍事小說: 明末:懶漢的逆襲人生重生太子,開局竟勸弟弟們搶皇位諸天穿越,從慕容復開始我在大乾做官的那些年從霸主尼多王開始傲視群雄水滸:開局買下樑山,造反不招安三國如煙穿成獵戶後我養了未來首輔戲說嬴政天子寧有種乎?我靠加特林打江山星穹鐵道:此生只為知更鳥楊建波唐朝風雲傳奇崩鐵:是藏劍不是魔陰身情牽盛世戀歌家父崇禎不聽勸,開局秒變太上皇祖龍修仙我監國?上朝簽到人物卡人在錦衣衛,開局領悟洗髓經三國:從佃農開始橫推天下!穿越:基建文化到古代穿越紅樓後我竟然六元及第

邯鄲城,二度解圍之後,殘陽似血,傾灑在滿是瘡痍的城牆與街巷之上。那歷經戰火洗禮、坑窪不平的城垣。

宛如一位身經百戰、傷痕累累的老將,依舊倔強挺立,守護著城內劫後餘生的百姓。炊煙裊裊升起。

百姓們忙碌於修繕自家屋舍,可眉間的愁緒,在每一次搬運磚石、扶正樑柱時都展露無遺,對秦軍再犯的隱憂,如同陰霾,籠罩著這座飽經磨難的城池。

趙王宮殿之中,氣氛凝重且壓抑。趙王面色蒼白,卻強打精神,端坐於王座之上,環視著階下各國援軍將領與本國重臣。案几上攤著邯鄲周邊的軍事佈防圖。

其上硃紅墨痕勾勒標註之處,皆是此番激戰留下的慘烈印記,亦是秦軍未來可能重點突破的要害。

李牧身披戰甲、滿身征塵,大步上前,抱拳躬身,聲音沙啞卻沉穩:“大王,此番秦軍雖退,然其攻勢之凌厲、兵力之雄厚,實乃可怖。

我聯軍能守,實賴將士用命、僥倖使然。當務之急,城防修復刻不容緩,需徵調周邊郡縣民夫,加固城牆根基,增高加厚城垣,增設了望塔與弩臺,方可禦敵於外。”

趙國一位老臣捻鬚頷首,介面道:“將軍所言極是,只是物力財力,耗費甚巨。城中庫府經此兩番大戰,幾近空虛,還望各國援手,共擔此責。”

言罷,目光殷切望向他國將領。

楚國項梁神色肅然,起身回應:“我楚國既已投身合縱抗秦,豈會推諉。願出木材千根、工匠百人,助邯鄲城防修築。且回楚之後,當整軍經武,訓練精銳之師,以備秦軍再犯。”

燕國將領亦抱拳表態:“燕國雖地狹民少,亦願傾盡全力。會即刻回朝籌備糧草、皮毛等物,運送至邯鄲,支援守城。只是望往後聯軍排程,能更為緊密高效,免蹈此前覆轍。”

眾人聞此,皆面露慚色,想起之前因流言蜚語致聯軍生隙、排程遲緩之事,心頭沉重。

魏王將領輕咳一聲,神色略顯尷尬:“我魏國經此前出兵,國內確有疲態。但唇亡齒寒之理,吾等深知。願留部分兵力常駐邯鄲,協同防禦,其餘兵馬回防休整,待國力稍復,再增兵馳援。”

趙王微微頷首,以示理解。

趙王沉聲道:“諸卿所言,孤皆銘記於心。合縱抗秦,需如臂使指,渾然一體。孤以為,當速立聯軍常制,於各國交界要衝設常駐兵營,平日裡互派將官士卒交流操練,增進默契;再設聯軍幕府,內建智囊、軍需官等,統籌諸事,統一調配兵馬糧草。監軍一職,由各國輪值,公正監督,以防猜忌再生。”

眾人正議論間,探馬來報:“秦軍退至五十里外紮營,營地綿延數里,每日操練不輟,似在等待戰機,且有小股秦軍騎兵四處襲擾周邊村落,搶奪糧草牲畜。”殿內氣氛瞬間緊繃,李牧濃眉緊皺,請纓道:“大王,末將願率輕騎出擊,驅趕秦軍遊騎,護百姓周全,亦探秦軍虛實。”

趙王應允,李牧點齊兵馬,風馳電掣般出城而去。

秦軍營地,王賁與范雎望著邯鄲方向,目光陰沉。王賁恨聲道:“此番又功敗垂成,可恨至極!那六國聯軍,不過是烏合之眾,若不是中了那李牧的突襲之計,邯鄲城早已是我囊中之物。”

范雎冷笑道:“將軍莫急,邯鄲雖暫守,然其內部矛盾重重,不過是強弩之末。我已命細作再攜重金潛入各國,離間其君臣、將領關係。且我秦國新徵之兵,皆是青壯精銳,加以時日操練,配以精良器械,定能破城。”

此時,秦軍營地中,一群工匠正圍著幾架新造的巨型攻城器械忙碌,那器械形似塔樓,周身裹鐵,內建多層階梯,可容百人同時登城,名曰“通天樓”,旁邊還有新型投石車,射程更遠、威力更大,一旦投入戰場,勢必對邯鄲城防造成巨大威脅。

李牧率趙軍輕騎出得城來,與秦軍遊騎一番激戰,將其逐退。

可望著秦軍井然有序撤回營地,營地中隱隱綽綽的高大器械輪廓,心頭憂慮更甚。回營之後,與各國將領商議對策。

“秦軍此番必有新謀,那營地中神秘器械,恐威力驚人。我等當速改良守城之法,或挖掘壕溝、設定拒馬陣於城外,阻滯秦軍前行;城內廣積礌石、燃油,以備不時之需。”李牧沉聲道。

齊國將領皺眉思索後道:“我齊國善用火器,可調配硝石、硫磺等物,製成‘火龍彈’,拋擲城下,燒其攻城器械。”眾人皆覺此計可行,便分工忙碌開來,一面籌備守城物資,一面整頓聯軍軍伍,嚴明軍紀,日夜操練陣法,力求恢復默契協作。

目錄
崩鐵:從格拉默開始的炎龍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