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書架
首頁 > 歷史軍事 > 新戰國七雄:趙國崛起 > 第75章 殘喘之際,合縱謀新途

第75章 殘喘之際,合縱謀新途(第1/2 頁)

目錄
最新歷史軍事小說: 明末:懶漢的逆襲人生重生太子,開局竟勸弟弟們搶皇位諸天穿越,從慕容復開始我在大乾做官的那些年從霸主尼多王開始傲視群雄水滸:開局買下樑山,造反不招安三國如煙穿成獵戶後我養了未來首輔戲說嬴政天子寧有種乎?我靠加特林打江山星穹鐵道:此生只為知更鳥楊建波唐朝風雲傳奇崩鐵:是藏劍不是魔陰身情牽盛世戀歌家父崇禎不聽勸,開局秒變太上皇祖龍修仙我監國?上朝簽到人物卡人在錦衣衛,開局領悟洗髓經三國:從佃農開始橫推天下!穿越:基建文化到古代穿越紅樓後我竟然六元及第

邯鄲城經此惡戰,仿若一位重傷瀕死卻頑強挺過鬼門關的戰士,城牆千瘡百孔,磚石碎落,街巷滿是殘垣斷壁,煙火燻燎後的死寂瀰漫各處。

百姓們拖著疲憊身軀,於廢墟間翻找可用之物,眼中既有劫後餘生的慶幸,亦有對未知明日的惶恐。

趙王雖迎得援軍、擊退秦軍,可眉間憂色未減。

深知此番不過是在秦國虎狼之師利爪下僥倖掙脫,危機從未遠去。

朝堂之上,趙王召集各國援軍將領與本國重臣,商議後續之策。

燈火搖曳,映照著眾人或憔悴或堅毅的面龐。

李牧率先抱拳進言:“大王,秦軍此番敗退,必懷恨在心、蓄勢再來。我等雖勝,然兵力折損、糧草耗盡,當務之急,需重新整備軍伍,加固城防,且各國援軍暫留邯鄲,成掎角之勢,防秦軍突襲。”

眾人紛紛頷首,唯魏國將領面露難色,輕咳一聲道:“我魏國防秦,亦致國內空虛,此番出兵,實乃勉力為之,長留恐力有不逮,望趙王體諒。”

話落,殿內氣氛微凝,眾人皆知魏國處境,卻也擔憂其撤兵會削弱防線。

趙王沉思片刻,朗聲道:“魏將軍所言,孤亦知曉。然秦之威脅,如懸頂利劍,趙國若破,諸國難存。今孤提議,各國於邯鄲設聯軍大營,共推統帥,統一排程兵馬、調配糧草,合力抗秦。且趙國願以鐵礦、良馬,補給諸軍損耗。”

楚國項梁聞此,起身應和:“趙王高見,我楚國與秦仇深似海,自當全力相挺。聯軍若成,需嚴明軍紀,日夜操練,方可與秦軍匹敵。”燕國敢死之士領隊亦表態:“燕國雖小,亦願為聯軍添磚加瓦,共守防線。”

經一番商討,各國終達成共識,於邯鄲城外紮營練營,選李牧為聯軍統帥,緊鑼密鼓整軍備戰。

秦軍營地,王賁與范雎面色陰沉,看著殘兵敗將、狼藉營帳,怒火中燒。

王賁拔劍怒斬桌案一角:“此番竟栽於趙國之手,實乃奇恥大辱!待回師整頓,必踏平邯鄲,血洗此仇。”范雎卻沉聲道:“將軍息怒,趙國既有各國援軍,城防亦堅,強攻非良策。我觀六國聯軍,貌合神離,魏韓弱且搖擺,楚國內部紛爭不斷,燕人瞻前顧後,我等可再次施離間計,分化其心,而後各個擊破。”

說罷,附耳低語,獻出計謀,王賁聽後,神色漸緩,冷笑點頭。

不久,邯鄲城內流言又起,暗傳楚國項梁借聯軍之名,欲擴充勢力、掌控他國軍隊,還私吞糧草軍備。

又言魏國與秦國暗通款曲,欲拿趙國做投名狀,換取秦魏和平。

流言蜚語如毒霧,在聯軍間擴散,諸軍將領間漸生嫌隙,互有猜忌。魏國部分將士吵嚷著要回師,不願再留。

楚國項梁為證清白,清查軍中物資,致軍務暫歇,操練停滯。

李牧見軍心不穩,心急如焚,一面嚴懲傳播流言者,一面親赴各營,陳說利害,穩固軍心,可裂痕已然出現,聯軍協作不復往昔默契。

與此同時,秦國國內,嬴政下旨全國徵兵,關中、巴蜀等地青壯紛紛入伍,秦軍兵力迅速擴充。

咸陽城作坊日夜趕工,鑄造精良兵器,打造堅固攻城器械,籌備糧草輜重堆積如山。嬴政親赴校場閱兵,秦軍陣列森嚴,士氣昂揚,高呼“蕩平六國”,聲震雲霄,隨後大軍開拔,浩浩蕩蕩再赴邯鄲,一路煙塵蔽日,氣勢洶洶。

邯鄲城外,聯軍探子來報秦軍動向,李牧速調兵馬,佈陣迎敵。然因之前流言影響。

聯軍排程稍顯遲緩,配合生疏。秦軍先鋒至城下,並不急著攻城,卻於陣前叫罵,百般羞辱聯軍,激將之法引得聯軍將士怒火中燒、陣腳躁動。

李牧見狀,強壓怒火,傳令嚴守,不可輕舉妄動。

秦軍見聯軍不上鉤,遂展開強攻。投石車拋射巨石,砸向聯軍營地與邯鄲城牆,營帳起火、城垣震顫。

步卒如黑色潮水,推著雲梯、扛著攻城錘蜂擁而上。聯軍拼死抵擋,趙軍依託城防,箭如雨下,礌石滾落。

他國援軍於城外與秦軍短兵相接,刀光劍影,血肉飛濺。楚軍以勇力著稱,奮勇砍殺秦軍先鋒。

魏軍弓弩齊發,阻擊秦軍後續部隊;燕軍敢死之士,穿梭陣間,襲擾秦軍側翼。

但秦軍攻勢一波強過一波,聯軍漸漸不支。

關鍵時刻,李牧親率趙國精銳鐵騎,從秦軍包圍圈薄弱處突圍而出,繞道秦軍後方,突襲其攻城器械營地,燒燬投石車、砸爛攻城錘,秦軍攻勢為之一滯。城內公子偃

目錄
崩鐵:從格拉默開始的炎龍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