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李牧上奏讓趙王改良武器和軍隊(第1/2 頁)
數載光陰似箭,趙孝成王病勢漸沉,終至油盡燈枯。
趙王遽然薨逝,新王尚未立,無奈之下,只得由趙孝成王之女趙浚梓臨危受命,承繼大統。
自此,趙國迎來了首位女帝君。
趙浚梓登基未滿一月,諸多重任便已壓在這位女子肩頭。
然前任趙王在位時,與燕結為同盟,兩國本相交甚好。
當燕國遭匈奴突襲時,趙國不謀而合地前往馳援。
於戰場之上,原本激烈廝殺,趙國軍隊亦奮勇作戰,但有部分趙軍統帥為保自身實力,佯裝敗退。
此等情形,為燕國將領所察,然無奈只得先擊潰匈奴,再行處置趙國。
當下唯有取勝,唯有一戰。於戰事膠著之際,魏韓楚三國之君見此。
亦紛紛遣兵援助燕趙兩國,終在眾人合力攻伐匈奴之下,匈奴軍最終潰敗而逃。
經此一役,燕國聲威大振,更上一層樓。
……
次日拂曉,李牧自各營巡視後,發現軍中武器多有瑕疵。
李牧遂將這些弊端寫成奏疏,一併呈交趙王,望趙王改良武器並整肅軍紀。
趙王趙浚梓收到李牧的奏疏後,眉頭緊皺。她深知武器與軍紀乃是軍隊之根本,不可輕視。於是召集大臣商議此事。
朝堂之上,眾臣議論紛紛。一些老臣認為應當嚴懲那些統帥不力者,並大力投入改進武器。
而一些新銳官員則擔心耗費過多財力影響其他方面發展。趙浚梓沉思良久,開口道:“朕以為,武器精良方能護我國土子民,軍紀嚴明才可令行禁止。雖花費巨大,但不可不為。”
隨後趙王下令撥出專款用於打造兵器,同時派遣心腹之人徹查那些佯裝敗退的統帥背後之事。
李牧得到訊息後心中欣慰,親自監督兵器製造之事。
幾個月後,新一批兵器裝備入軍,軍紀也煥然一新。
周邊各國聽聞趙國此舉,皆驚歎於這位女帝的果敢。趙國軍隊士氣高漲,邊境也逐漸安穩下來,百姓們安居樂業。
趙浚梓站在城牆上望著遠方,深知自己的責任重大。
但也更加堅定了要帶領趙國走向繁榮昌盛的決心。
然而,平靜的日子並未持續太久。探子來報,西方狄戎部落蠢蠢欲動,似有聯合之勢,意圖進犯趙國邊境。趙浚梓立刻召叢集臣商議對策。
李牧進言道:“陛下,如今我軍軍備已足,軍紀整肅,將士齊心。可先發制人,派兵前往邊境威懾,若其敢犯,則予以重擊。”趙浚梓微微點頭,卻又擔憂道:“此計雖妙,但長途奔襲,糧草輜重運輸不易。”
這時,一位年輕謀士站出:“陛下,微臣以為可聯絡西戎諸國,許以重利,借道運糧。”趙浚梓權衡利弊後採納此策。
於是趙國一邊遣使西行,一邊調兵遣將向邊境進發。狄戎聯軍見趙國來勢洶洶,本就不齊的心瞬間瓦解。有的部落直接撤軍,剩餘的也不敢輕舉妄動。
趙浚梓得知後長舒一口氣,她知道這只是暫時化解危機。此後,她更加勵精圖治,重視農桑,培養人才。趙國在她的治理下,日益強大,成為這片大陸上令人敬畏的強國。
幾年之後,趙國國力愈發強盛。但趙浚梓並未放鬆警惕,因為她知道周圍列強環伺,唯有自身不斷強大才是生存之道。
一日,探馬來報,南方的楚國發生內亂,
新王繼位根基不穩,國內各方勢力爭鬥不休。趙浚梓看到了機會,她召集大臣說道:“朕欲出兵南下,一則助楚平亂,二則擴大我國疆土,眾卿意下如何?”
李牧上前道:“陛下聖明,不過楚國地域廣大,不可貿然深入,當徐徐圖之。”
趙浚梓認可地點頭,隨後派出使者前往楚國,表示願意協助楚王平定內亂。
同時,令李牧率領精兵暗中接近楚境。楚國新王收到趙國的示好,半信半疑,但此時內亂已讓他焦頭爛額,只好暫且接受。
而趙國的軍隊如同隱藏在暗處的獵豹,等待著最合適的時機出擊,無論是在戰場上還是在外交場上。
趙國都悄然布好了局,只待局勢發展到最有利的時刻。
不久,楚國境內的內亂愈演愈烈,幾方勢力相互廝殺,完全不顧及百姓死活。楚王雖有心鎮壓,卻力不從心。
趙國使者趁機在楚國內部散佈訊息,稱趙王仁慈,若趙國入主,必定保楚國太平繁榮。這使得部分搖擺不定的勢力開始傾向於趙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