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燕王大喜,同意與趙王為朋友!(第1/2 頁)
燕趙兩國結為友邦後,趙國在燕國的協作下走向鼎盛。
此時,燕王心中甚喜,唯有兩國之主深知彼此,目睹趙國已追平自己。
燕王內心喜憂參半,喜的是多了一位強大的盟友,憂的是又多了一個勁敵。
然而,此舉在秦人眼中並非善舉,秦王扶蘇在位期間獲此訊息後,神情驟變,旋即派遣細作潛入燕國,散佈趙國欲吞併燕國領土的謠言。
秦人終究還是低估了燕趙君主的敏銳洞察力。
很快,結果便水落石出,燕趙君主迅速達成秘密協議,以此為由出兵秦國。
在燕趙兩國軍隊及將領沉穩指揮下,秦國軍隊不斷潰敗。
即便是秦國最負盛名的武將王翦和白起,也未能倖免。
之所以未邀他國參戰,燕趙君主深知,若讓秦國東山再起,秦國雖難以抗衡強大的燕趙,但卻可一舉擊潰韓國。
雖說楚魏兩國兵強馬壯,人才濟濟,但秦國若攻打魏楚,也需耗費巨大的力量,實乃得不償失。
秦人自然不會如此愚蠢,將自己的子民推入火坑。
故而只得匆忙應戰,匆忙應戰致使元氣大損,秦國被打得連連敗退,而燕趙自此踏上強盛之途。
雖說,韓國魏國往昔也曾與趙國結盟,然最終亦是聽信國內佞臣之言退盟而走。
燕國初顯崛起之勢那日,魏韓楚三國有遣使者至燕國示好以表忠心。
燕王並未立即接見三國使者,而是先召叢集臣商議。
朝堂之上,大臣們各執一詞。有的認為應接納三國好意。
藉此擴大燕國影響力;有的則擔憂這是三國的陰謀,恐有後患。
燕王沉思良久,最終決定接見使者。面對使者們的殷勤討好,燕王不動聲色道。
“昔日之事,諸位莫要以為寡人心無芥蒂。今日本王且看你們誠意。”
而後,燕王提出諸多苛刻條件,如魏國需開放部分邊境貿易權,韓國要獻上一批精良兵器打造之法,楚國得每年進貢若干良駒。
三國使者面露難色,但權衡利弊之後竟都應允下來。
訊息傳出,各國皆驚。趙國聞之,一方面佩服燕王手段高明,另一方面也暗自警惕燕國勢力膨脹過快。
而燕國經此一事,國力更盛,在諸國之間的話語權愈發加重。
但燕王深知,天下局勢變幻莫測,如今的興盛之下或許正潛藏著危機,於是更加勤勉治國,以防風雲突變。
數年後,燕國境內風調雨順,百姓富足。
然而北方匈奴卻屢屢犯邊,燒殺搶掠。燕王深知匈奴習性,若要徹底驅逐,必須傾全國之力一戰。
此時,趙王派人前來,表示願與燕國共同出兵抗敵。
燕王心中疑慮,趙國此舉究竟是真心相助還是另有圖謀。但考慮到匈奴危害極大,燕王還是答應了聯盟。
話說那一日,陽光灑落在廣袤無垠的大地上,旌旗飄揚,戰鼓雷鳴,聯軍如洶湧澎湃的洪流一般踏上了征程。
起初,戰事進展得異常順利,聯軍一路高歌猛進,勢如破竹,敵軍望風披靡,紛紛敗退。
然而,誰也沒有料到,在那場至關重要的戰役中,局勢竟然發生了意想不到的轉折。
戰場上,硝煙瀰漫,喊殺聲震耳欲聾。燕軍奮勇殺敵,與匈奴大軍展開了激烈的廝殺。
可漸漸地,燕軍將領們察覺到了不對勁——趙軍似乎有意保留實力,他們的進攻顯得有些綿軟無力,並未全力以赴地對抗匈奴。
如此一來,燕軍便不得不獨自承受著匈奴主力的猛烈攻擊。
得知此事後,燕王怒不可遏,他瞪大雙眼,滿臉漲紅,額頭上青筋暴起。“可惡的趙國!竟敢在關鍵時刻耍這種手段!”
燕王緊握著拳頭,咬牙切齒地說道。但憤怒歸憤怒,眼前的戰局容不得他有絲毫懈怠,他深知此時唯有咬緊牙關,頑強抵抗,方才有一線生機。
隨著時間的推移,燕軍漸漸陷入了困境,傷亡慘重,士氣低落,眼看著就要潰敗。
而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戲劇性的一幕出現了。
早年與燕國交好的魏國、韓國和楚國竟然突然出兵援助!
只見三路大軍如神兵天降般出現在戰場之上,瞬間扭轉了整個戰局。
原來,多年前燕王曾以寬容大度之姿對待這三個國家,不僅在利益分配時不斤斤計較,還多次伸出援手幫助它們度過難關。
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