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哲學大會,思想的盛宴與交鋒(第2/3 頁)
我們在尋找‘星耀之石’的過程中,雖然它充滿神秘,但我們透過不斷地經歷、思考、感悟,在逐漸拓展我們的認知。如同莊子夢蝶,我們在這似真似幻的世界探索中,或許就能突破認知的藩籬,找到真正的拯救世界之法。” 他的話語剛出,猶如一顆石子投入平靜的湖面,瞬間激起層層漣漪。一些原本對東方哲學知之甚少的學者們,眼中露出了好奇與驚歎的神色,他們開始重新審視這個古老而神秘的哲學體系。而那些對東方哲學有所研究的學者們,則不禁微微頷首,對薛不庸能如此巧妙地運用道家思想回應表示讚賞。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米哈烏?科瓦爾斯基接著說:“下面,我們進入第三個主題:‘在追求目標過程中的自我約束與自由’。”
此時,一位法國女哲學家,伊莎貝拉?盧梭蓮步輕移走向講臺,她身著一襲簡約而優雅的長裙,散發著獨特的藝術氣質。她朱唇輕啟,聲音清脆悅耳:“盧梭曾說,‘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在拯救世界的程序中,我們如何確保我們不是在打破舊枷鎖的同時,又給自己套上了新的枷鎖?比如對神器力量的依賴,可能會成為我們新的束縛。” 她的發言如同一曲悠揚的旋律,在會場中輕輕飄蕩,讓人們不禁陷入對自由與約束的深刻思考之中。
薛不庸從容不迫地應對,他雙手微微抱拳,向伊莎貝拉?盧梭行了一個東方禮儀,然後說道:“在東方的禪宗思想裡,有‘破執’之說。我們追求神器,並非是執著於其力量本身,而是將其視為一種可能拯救世界的工具。我們在行動中時刻保持內心的清明,不被力量所迷惑,不被慾望所左右。就如慧能大師所講,‘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只要我們堅守內心的正義與對和平的嚮往,就不會陷入新的枷鎖之中。” 他的回答如同一盞明燈,在眾人對自由與束縛的迷茫中點亮了一條道路。臺下一些深受西方哲學思想影響、對自我約束與自由概念糾結不清的學者們,聽到薛不庸的話後,彷彿豁然開朗,他們的眼神中流露出敬佩與感激之情,而禪宗思想中那種空靈深邃的意境也在會場中悄然蔓延開來。
隨著辯論的深入,米哈烏?科瓦爾斯基又丟擲新主題:“知識與行動的轉化:如何將哲學思考轉化為拯救世界的有效力量。”
一位英國學者,亞瑟?霍金斯帶著典型的英式優雅風度走上講臺,他的聲音富有磁性且條理清晰:“培根曾說,‘知識就是力量’。但在現實中,我們看到很多擁有知識的人卻無所作為。在你們東方的哲學體系裡,如何看待知識與行動的轉化?尤其是在這拯救世界的使命中,如何確保知識能真正成為有效的力量?” 他的問題如同利箭一般,直指知識與行動轉化這一關鍵核心,讓在場的學者們都屏住呼吸,期待著薛不庸的回應。
薛不庸回答道:“東方的儒家思想強調‘知行合一’。王陽明先生提出,‘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我們在探尋神器與拯救世界的道路上,不斷積累知識,無論是關於神話傳說、歷史遺蹟還是哲學智慧,但這些知識必須透過實際的行動去檢驗、去踐行。我們小隊在各地的冒險經歷,就是將所知曉的知識,如對符文力量的理解、對神話線索的解讀,轉化為對抗黑暗勢力的行動。每一次戰鬥,每一次探索,都是知識與行動的融合。” 薛不庸的話語如同一幅生動的畫卷,在眾人眼前徐徐展開,展現出東方哲學在實踐中的獨特魅力。那些對知識與行動轉化有著困惑的學者們,彷彿看到了一條清晰的路徑,他們紛紛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對薛不庸的回答報以熱烈的掌聲,這掌聲不僅是對他精彩回答的認可,更是對東方哲學中知行合一理念的尊重與欽佩。
米哈烏?科瓦爾斯基繼續主持:“最後一個主題,道德底線在極端情境下的堅守。”
又一位義大利學者,安東尼奧?布魯諾邁著大步走向講臺,他的表情嚴肅而堅定,眼神中透露出一股挑戰的意味:“在政治哲學中,我曾提出為了達成目的,可以不擇手段。那麼在拯救世界這一偉大目標下,是否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常規的道德底線?” 他的話語如同一顆重磅炸彈,在會場中掀起軒然大波,學者們紛紛交頭接耳,討論聲此起彼伏。
薛不庸表情嚴肅地反駁道:“東方哲學堅守道德底線的重要性。《孟子》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即使是為了拯救世界這一崇高目標,我們也不能違背基本的道德原則。因為一旦突破底線,即使拯救了世界,那也將是一個失去道德秩序的世界,這與我們的初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